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驗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驗胎

驗胎,又稱「候胎」,為中醫產科診法之一,指古代通過服藥或觀察身體反應以檢驗是否懷孕的方法。此法源自傳統中醫理論,基於妊娠後生理變化的特點,結合藥物試探,判斷胎元是否已成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妊娠後婦女氣血下聚沖任以養胎元,經脈閉塞,月事不行,臟腑氣血亦隨之變化。若胎氣已成,藥物作用於體內,可激發胎氣而產生特定反應,如腹中微動、脈象滑利等,此為「驗胎」的生理基礎。

經典驗胎方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一記載:「婦人經脈不行,已經三月,欲驗其胎,川芎生為末,空心濃煎艾湯調下二錢,腹內微動,則有胎也。」此方以川芎為驗胎主藥,其性辛溫,善行氣活血,通達沖任;艾葉溫經散寒,助川芎試探胎氣。孕婦服後,若胎元存在,則藥性激發氣血,使腹中微動,反之則無明顯反應。

其他驗胎方法

除川芎外,古代醫家亦運用其他藥物或診法驗胎,如:

  1. 脈診驗胎:妊娠脈多呈滑數流利之象,尤以尺脈見滑為候。《瀕湖脈學》曰:「滑脈如珠替替然,往來流利卻還前,莫將滑數為同類,數脈惟看至數間。」
  2. 體徵觀察:孕後胞宮漸充,腹部按之柔軟而漸隆起,結合停經、惡阻等症狀輔助判斷。
  3. 其他藥試法:如以當歸、芍藥等活血養血藥配伍,觀察反應,然此法較少用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驗胎之法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想,藉藥物試探內在氣血變化,進而推斷胎元。此類方法雖簡便,但須結合四診合參,避免誤判。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凡驗胎之法,當詳察脈證,不可專恃一端。」

現代意義

古代驗胎法受限於技術條件,今日雖已被現代醫學檢測取代,但其對妊娠生理的觀察與藥性運用,仍具中醫特色與學術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