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雁來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雁來風

雁來風,為中醫病名,屬唇口瘡或皮膚病之一,其特徵為發作具時間規律性,多與時令氣候變化相關。此名見載於古代醫籍,如《瘡瘍經驗全書》與《解圍元藪》,所述病機及表現略有差異,分述如下:

一、唇口瘡範疇之雁來風

據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所載,雁來風又稱「月闕瘡」,主症為唇口部位生瘡,瘡面紅腫潰爛,伴隨疼痛或瘙癢,其發作與月節律相關,或於特定時節(如秋季雁南飛時)反覆發作。此病多因風熱濕邪外襲,或脾胃積熱上攻,致使唇口經絡受阻,氣血壅滯而成。治療上宜辨證施治,風熱者疏風清熱,脾胃積熱者則需瀉脾涼血,選方如瀉黃散、清胃散等加減。

二、時令皮膚病之雁來風

《解圍元藪》另載,雁來風特指每年八月(雁來時節)發作的皮膚病,症見皮膚紅斑、丘疹或風團,甚則潰破滲液,其病機與外感風濕毒邪、內蘊血熱有關。此類疾患與「月闕瘡」相似,皆具周期特性,然病位不同。中醫認為,秋季燥金當令,若肺衛不固,風邪易乘虛而入,合於濕熱則發為皮膚瘡疹。治療可選消風散、當歸飲子等方,酌加祛濕解毒之品,如白鮮皮、地膚子。

三、中醫理論探析

雁來風之周期性發作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認為人體氣血隨自然界節律而波動。秋季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若體內陰陽失衡,或正氣不足,則易受外邪誘發宿疾。此外,此病亦與「伏邪」理論相關,謂邪氣潛藏體內,待時令引動而發。故治療除針對現症外,時令前預調體質(如養陰潤燥、健脾袪濕)亦為關鍵。

古籍考據與擴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將雁來風歸為「口齒門」,強調局部辨證;《解圍元藪》則從風邪癘氣立論,反映明代醫家對季節性皮膚病的認識。後世醫家或將此病與「雁瘡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季節性接觸性皮炎)相參照,然中醫理論更重內外邪氣交互之病機,而非單純外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