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燕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燕口中醫名詞詳解

  1. 病名
    燕口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,又稱「口吻瘡」或「肥瘡」,屬口腔外部瘡症範疇。多因脾胃濕熱蘊結,或外感風毒,循經上蒸口唇而成。臨床表現為口角生瘡、糜爛皸裂,甚則滲液結痂,與現代醫學「口角炎」或「念珠菌性口炎」相似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若久不癒,可耗傷陰津,轉為虛證,當辨濕熱與陰虛之別。歷代醫家亦強調局部清熱化濕外治,配合內服健脾滲濕方藥,如瀉黃散加減。
  2. 經外穴名
    燕口穴出自《千金要方》,定位於口吻兩側赤白肉際處(即口角外側皮膚與黏膜交界)。此穴為治療顏面經絡病證之要穴,主調:

    • 癲狂證:古人認為此穴能開竅醒神,與十三鬼穴中「承漿」配伍,可緩解痰迷心竅所致的精神躁動。
    • 面癱(口眼喎斜):配合地倉、頰車,以通調陽明經氣,促進面部氣血運行。
    • 三叉神經痛:透過刺激燕口穴疏泄少陽風火,常與合谷、太衝同用,稱「開四關」之法。

刺灸法:歷代多採淺刺或沿皮刺0.3~0.5寸,或施以艾炷間接灸。現代針灸學亦將其應用於顏面神經麻痺之輔助治療,強調輕捻緩進針法以避免出血。

學術延伸
燕口穴在《針灸集成》中被歸入「奇穴」,其作用機制與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。從經絡理論析之,口吻為手足陽明經所環繞,故燕口既能調和局部經氣,亦可通過陽明經「多氣多血」之特性,影響全身氣血盛衰,體現中醫「穴區特異性」與「整體調節」的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