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燕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燕口瘡

病名,指發於口唇兩側之瘡瘍,其瘡色白如燕子之吻,故名。此病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罹患。

病因病機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五十》所載,此病多因脾胃蘊積客熱,熱氣上熏於口,或兼夾濕邪,蘊結於口吻所致。脾胃主運化水穀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炙煿,或外感濕熱之邪,皆可致脾胃濕熱內生,上攻口唇,發為瘡瘍。此外,小兒脾胃稚弱,若乳食不化,積滯生熱,亦易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症見口唇兩側生瘡,瘡面呈白色,狀如燕子之吻,或伴紅腫疼痛,甚則糜爛滲液。患兒可因疼痛而拒食,成人則多感口乾口苦,或見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
治法方藥
本病以清熱瀉火、除濕解毒為主。

  1. 脾胃客熱證:熱象明顯者,宜選用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,方中黃連、升麻清泄胃火,生地、丹皮涼血養陰,當歸和血活血。
  2. 濕熱蘊結證:若兼見口瘡糜爛、滲液,舌苔黃膩者,可予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以黃芩、梔子清熱,連翹、薄荷疏風透熱,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,使濕熱從下而解。

別名與相關病證
燕口瘡亦稱口吻瘡,與「口瘡」、「口糜」等病證相關,然其病位專在口吻,病機側重脾胃濕熱。若反覆發作,需辨是否兼有陰虛或脾虛之象,隨證調治。

文獻考據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幼幼集成》、《外科正宗》等典籍亦對此病有所論述,均強調調理脾胃、清化濕熱為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