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丹候
丹候為中醫證名,指丹毒之證候表現,屬外感熱毒病證範疇。其名源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巢元方論述:「風熱毒氣,客於腠理,熱毒搏於血氣,蒸發於外,其皮上熱而赤,如丹之塗,故謂之丹也。」意指風熱毒邪侵襲肌表,與血氣相搏,鬱蒸於外,致使皮膚發赤,色如塗丹,因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丹候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風熱毒邪。此類外邪乘虛客於腠理,與體內血氣相爭,化熱化火,鬱滯於肌膚脈絡,發為丹毒。巢氏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特別強調「小兒得之最忌」,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衛外不固,易受毒邪侵襲,且病情傳變迅速,故須格外重視。
臨床表現
丹候之典型症狀為皮膚局部焮紅灼熱,腫脹疼痛,邊界分明,形如雲片,色若塗丹。輕者僅見皮膚紅赤,重者可伴隨發熱、惡寒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若熱毒熾盛,可能化腐成膿,或內攻臟腑,引發險證。
證型分類
中醫對丹毒之辨證,可依病邪性質與病位細分:
- 風熱毒蘊型:多發於頭面,皮膚紅腫蔓延,伴發熱、咽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濕熱毒盛型:常見於下肢,局部腫痛劇烈,或見水皰、滲液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胎火餘毒型:多見於新生兒,因胎毒未清,發於肌表,紅腫成片,甚則壯熱煩躁。
治療原則
丹候之治,首重清熱解毒,佐以涼血散瘀。外治可配合箍圍藥或草藥外敷,以消腫止痛。若熱毒內陷,則需清營涼血,防其傳變。歷代醫家對丹毒論述甚詳,如《外科正宗》載有「丹毒以涼血解毒為要」,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辨其經絡,分其表裏」以施治。
丹候作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,其理論與治法皆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方可獲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