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燕吻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燕吻瘡

燕吻瘡,又稱口吻瘡口角瘡,為中醫病名,係指口角生瘡、乾裂甚至糜爛之病證。其病位在口角兩側,狀若燕嘴之裂隙,故得此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主要與脾經積熱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口角為脾之外候。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或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循經上炎,熏灼口角肌膚,則易發為燕吻瘡。此外,亦有因脾胃陰虛,津液不足,口角失於濡養,乾裂生瘡者。

風熱或濕熱外邪侵襲,與內在脾熱相搏,亦可誘發此症。若久病體虛,氣血不足,或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木鬱剋土,間接影響脾胃功能,均可成為誘因。

臨床表現

患處初起微紅癢痛,繼而出現細小裂紋或糜爛,嚴重者可見黃白色滲液或結痂。患者常覺口角灼熱疼痛,張口不利,尤其在進食或言語時症狀加劇。若反覆發作,可能導致皮膚增厚,色素沉著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  1. 脾經積熱證

    • 主證:口角紅腫熱痛,裂紋滲液,或見黃痂,伴口乾口臭,小便黃赤,大便乾結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脾熱,解毒涼血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可酌加黃芩、連翹、梔子以增清熱之效;若兼濕重,加滑石、茯苓化濕。
  2. 脾胃陰虛證

    • 主證:口角乾裂脫屑,疼痛不劇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養血,潤燥生津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沙參麥冬湯或益胃湯加減,酌加當歸、生地黃以養血潤燥。
  3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證:口角糜爛流黃水,周邊潮紅,伴胸悶納呆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瀉黃散合五苓散加減,濕重者可加蒼朮、薏苡仁。

外治法

外治可選用滋潤解毒之品塗敷患處:

  • 卵黃油:取煮熟雞蛋黃熬油,塗抹患處,具潤燥斂瘡之效。
  • 黃連膏:黃連研末與豬脂調勻,適用於熱毒偏盛者。
  • 紫雲膏:由紫草、當歸等製成,對乾裂出血者尤宜。

此外,針灸可選足三里、內庭等穴以清瀉脾胃積熱,或刺血少商、商陽以泄熱毒。

此症雖多屬局部病變,然其根本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調理內在臟腑氣血為治本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