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燕窩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燕窩瘡

病名
燕窩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特指生於枕骨下髮際處之瘡瘍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頸項部多發性毛囊炎」。此病名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七,書中記載:「腦後項窩有瘡,名曰燕窩瘡。」其特徵為局部皮膚紅腫熱痛,或見膿頭,甚則潰破流膿,反覆發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脾胃濕熱內蘊,鬱久化毒,復感風邪外襲,風濕熱毒互結,蘊阻於肌表所致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;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失調,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循經上蒸,結於項部皮毛,則發為瘡瘍。風邪外襲,與濕熱相搏,更易使病情加重,纏綿難愈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

    • 主證:項部生瘡,色紅腫痛,或見膿頭,可伴口苦黏膩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之象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祛風勝濕,涼血和營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《醫宗金鑒》之芩連平胃湯加減,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蒼朮、厚朴、陳皮健脾化濕,佐以防風、蟬蛻祛風,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局部可外搽碧玉散(《外科正宗》方,由黃柏、青黛、滑石等組成),以清熱解毒、收濕斂瘡。
    • 若瘡已成膿,可配合拔毒生肌之品,如膿未潰者可外敷如意金黃散,膿已潰者則用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
其他治法
針灸療法亦可作為輔助,選取風池、大椎、曲池等穴,以疏風清熱、調和營衛。

古籍考證
《外科啓玄》指出此病好發於「項窩」,與現代解剖位置相符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其與脾胃濕熱之關係,並提出相應治則,為後世所宗。

總結
燕窩瘡屬中醫外科濕熱瘡瘍範疇,治療當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重在清化濕熱、疏風解毒,並需調理脾胃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