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燕窩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燕窩癧
病名,屬瘰癧之一種,為發於頦下三角區域之紅腫結塊,其形狀若燕窩,故得名。見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曰:「頷紅腫痛,名燕窩癧。」此症多因風熱痰毒凝滯,或肝鬱化火,痰火互結於少陽、陽明經脈所過之處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爲,燕窩癧之發病,與三焦氣機失調、痰濕凝滯密切相關。足少陽膽經循行過頦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津為痰;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犯少陽,與痰濕搏結,凝聚於頦下,遂成腫塊。其病位屬「痰核」範疇,標在經絡,本在肝膽與脾胃功能失司。
臨床表現
初起頦下肌膚隱痛,漸見局部紅腫,結塊如蠶豆或梅核大小,質地堅硬,推之可動,皮色泛紅,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膩等痰熱徵象。若遷延不癒,腫塊可能軟化成膿,破潰後流出稀薄膿液,纏綿難斂,形成瘻管。
辨證分型
- 痰火結聚證:腫塊紅腫明顯,按之灼熱,伴煩躁易怒、口乾舌燥,脈弦數。
- 氣滯痰凝證:結塊堅硬,疼痛不著,皮色如常,情志抑鬱時加重,脈沉滑。
- 氣血兩虛證:多見於久病者,腫塊平塌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
古籍考證
除《外科大成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「瘰癧發於頦下者,當辨風熱與痰火」,並記載外用腐蝕藥線或內服消痰散結方劑之法。此症與「鎖喉癧」「馬刀挾癭」等瘰癧類型有別,須據部位及形狀細辨。
治法思路
中醫治療以「疏肝清熱、化痰散結」為大法,初起實證多用丹梔逍遙散合消瘰丸加減;若膿成未潰,可佐透膿散托毒外出;後期氣血虛者,則以香貝養營湯調補。外治可配合醋調如意金黃散箍毒,或於膿熟時切開引流。
(註:本文專述中醫理論,具體證治須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