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央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央央是中醫典籍中用以描述特定症狀狀態的術語,其概念出自《靈樞·脹論》,原文記載:「腎脹者,腹滿引背央央然,腰髀痛。」此處「央央然」用以刻畫患者因腎脹所致的不適感,表現為腹部脹滿牽連背部,伴隨腰部及髖部疼痛,且整體呈現一種滯重、鬱結不暢的病態樣貌。

中醫理論中的「央央」解析

  1. 詞義與症狀特徵
    「央央」屬中醫症狀學中的形容詞,並非獨立病名,而是對病機與體感的一種形象化表述。其核心意涵為「悶滯不舒」,常見於氣機壅塞或經絡不通的病理狀態。在《靈樞》所述腎脹的語境中,反映腎經氣化失常,水濕停聚或寒邪凝滯,導致腹腔至腰背的氣血運行受阻,遂生脹滿、牽掣疼痛,且患者自覺軀體活動受限、沉悶不暢。
  2. 與腎脹的病機關聯
    中醫認為「腎主水」且「腰為腎之府」,腎脹的發生多因:

    • 陽虛水停: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水濕內蓄,壓迫經脈而發脹滿。
    • 寒侵督帶:外感寒邪侵襲腎與膀胱經,寒性收引,致使腰背筋脈拘急,出現「引背」的牽拉感。
      「央央然」正是此類病機下,患者主觀感受與醫師觀察到的客體表現之綜合描述。
  3. 經絡辨證的應用
    腎脹涉及足少陰腎經與督脈的異常。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其氣逆亂可致腹背脹痛;督脈「總督諸陽」,若陽氣不通則背脊僵硬。中醫臨床可能配合經絡觸診,確認相應俞穴(如腎俞、命門)有壓痛或結節,進一步佐證「央央」狀態的深層經絡病變。

古籍中的延伸探討

清代醫家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靈樞集注》中釋「央央」為「困苦貌」,強調其與「倦怠」「沉滯」等虛證的關聯性。此說延伸了「央央」的辨證範圍,提示除實性脹滿外,久病腎虛、精氣虧耗者,亦可能因筋脈失養而表現出類似的僵滯不適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虛實。

總結

「央央」一詞體現中醫症狀描述的意象化特色,透過簡練字彙凝練複雜的病機與體感。其在《靈樞》中的運用,為後世理解腎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診斷线索,同時展現古代醫家對人體不適敏銳的觀察力與表述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