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殃火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殃火丹
殃火丹乃小兒丹毒之一種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為中醫兒科臨床常見之皮膚熱毒疾患。此病多因風熱毒邪趁虛而入,稽留腠理之間,與氣血相搏,蒸發於外所致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風熱毒氣容於腠理,熱毒搏於氣血,蒸發於外」為本病主要病機。具體而言:
- 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肌表
- 熱毒內蘊,與氣血相搏
- 表衛不固,邪熱無從發泄
- 熱毒蒸騰,外發為丹
小兒純陽之體,肌膚嬌嫩,更易感邪而發。臨床所見,多因護養不周,或衣被過厚,使熱不得泄,蘊蓄成毒而作。
臨床表現
殃火丹之主要證候特徵:
- 發病部位:多見於兩脅、腋下及膀上等處
- 皮損特徵:丹色赤紅,捫之灼熱,或見紅腫光亮
- 症狀表現:輕者僅見局部紅赤,重者可伴發熱、煩躁不安等全身症狀
與其他小兒丹毒相較,殃火丹以下特性可資鑑別:
- 病位偏於上焦及軀幹兩側
- 熱象較為顯著
- 皮損範圍較局限
治療方法
內治法
浮萍草湯為傳統驗方:
- 取鮮浮萍草適量,絞汁內服
- 浮萍性寒味辛,善祛風熱,透發丹毒
- 兼能利水,使熱從小便出
亦可隨證選用:
- 銀翹散加減:疏風清熱解毒
- 五味消毒飲: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
- 黃連解毒湯:清泄三焦火毒
外治法
伏龍肝方為經典外敷方:
- 伏龍肝(竈心土)研細末,香油調敷患處
- 伏龍肝性溫,能收斂止血,解毒消腫
- 香油潤膚,緩解灼熱感
其他外治可選:
- 金黃散調敷: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
- 鮮蒲公英搗敷:清熱解毒消腫
辨證分型
根據臨床表現,可分為以下證型:
-
風熱外襲型
- 丹色鮮紅,邊緣微腫
- 伴輕微發熱,微惡風
- 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
-
熱毒熾盛型
- 丹色深紅,灼熱疼痛
- 高熱煩躁,口渴引飲
- 舌絳苔黃,脈洪數
-
氣血兩燔型
- 丹色紫暗,腫痛劇烈
- 壯熱不退,神昏譫語
- 舌絳少苔,脈細數
預防調護
小兒應避免:
- 穿著過厚,使熱無從發泄
- 居處過暖,空氣不流通
- 乳食過度,積熱內生
- 外感風邪未能及時疏解
發病期間宜:
- 保持患處清潔
- 避免抓撓破損
- 飲食清淡,忌食辛辣炙煿
此病若能及時治療,多可速癒。若治不及時,熱毒內陷,恐生變證。然此內容僅供學術參考,實證醫案請參閱歷代醫家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