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揚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揚刺

揚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刺」範疇,其名取自「揚散」之意,主用於驅散浮淺之邪氣,尤擅治理寒邪痹證。《靈樞·官針》曰:「揚刺者,正內一,傍內四,而浮之,以治寒氣之搏大者也。」此法以單針直刺病位中央,再於周旁四向各淺刺一針,合計五針,透過輕淺透皮之術,促使寒氣外散,適用於邪氣分布廣而淺表之症。

操作特點

  1. 多針同刺:與「齊刺」(三針同刺)類似,揚刺採用五針並施,中央一針深入,周邊四針斜淺,形成主次配合之勢,擴大刺激範圍。
  2. 浮淺透邪:旁四針僅淺刺皮部或肌肉表層,符合「浮之」要義,藉由輕刺激發衛氣,引導寒邪從表而解。
  3. 定位精準:中央主針直對病所,旁針則依經絡走向或痹痛範圍布陣,強化疏導效果。

臨床應用

揚刺多用於寒邪凝滯所致之痹痛、麻木或局部腫脹,如風寒濕痹初起、肌表寒凝氣滯等證。其法通過「一正四旁」之佈局,兼顧局部與周邊氣血調節,既能溫通經脈,又可避免深刺傷正。後世亦發展於某些皮部病變(如皮痹、淺層筋結)之治療,體現「刺衛者出氣」的經絡理論。

與他法之異同

  • 齊刺:三針集中深刺,針對病位固定且局限之痛證;揚刺則以五針廣散淺刺,適合病變範圍較大者。
  • 傍針刺:直刺與斜刺並用,但僅兩針;揚刺側重多針淺層圍刺,作用層次相異。

揚刺體現中醫「以針引氣」之妙,結合經絡學說與衛氣理論,透過多向淺刺協同作用,達到散寒通痹之效,為針灸治療淺表寒證的重要技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