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癲之中醫詳解
羊癲,又稱羊癇,乃中醫對某種癲癇發作之特定稱謂。在中醫學理中,癲與癇相通,此觀點見載於明代張介賓所著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:「癲,即癇也。」該書進一步闡述:「馬癇、牛癇、豬癇、羊癇、雞癇者,即今人之謂羊癲、豬癲也。」
臨床症狀特徵
清代陳士鐸於《石室秘錄》卷一詳細描述羊癲典型發作情形:「羊癲之症,忽然臥倒,作羊馬之聲,口中吐痰如湧,多痰迷心竅,因寒而成,感寒則發也。」其症狀特點包括:
- 突發性倒地:患者常無預警突然仆倒
- 聲音特徵:發作時發出類似羊鳴之聲
- 痰涎上湧:口吐大量痰涎泡沫
- 意識喪失:發作時神志不清
病因病機探析
中醫理論認為羊癲之發病機制主要涉及:
- 痰迷心竅:痰濁蒙蔽清竅為主要病理基礎
- 寒邪誘發:體質偏寒或外感寒邪易誘發症狀
- 肝風內動:肝陽上亢或肝風內擾可加重發作
- 先天稟賦:與先天臟腑功能失調有關
分類與相關概念
羊癲屬於中醫六畜癇分類之一,六畜癇為古代醫家按發作時聲音特徵進行的分類:
- 馬癇(發作如馬嘶)
- 牛癇(發作如牛吼)
- 豬癇(發作如豬叫)
- 羊癇(即羊癲)
- 雞癇(發作如雞鳴)
此分類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對癇證的認識,後世醫家多有發揮。與現代醫學之癲癇分類有相似之處,但理論基礎截然不同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羊癲注重標本兼治,主要治療方向包括:
- 豁痰開竅:使用半夏、南星等化痰藥物
- 熄風止痙:應用天麻、鉤藤等平肝熄風藥
- 溫陽散寒:針對寒性體質採用附子、肉桂等
- 調和陰陽:重視整體調理,平衡臟腑功能
歷史沿革
羊癲一詞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,在「癇候」篇中即有相關記載。明代《普濟方》進一步完善其理論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將其歸納為「五癇」之一,形成較為系統的診療體系。此病症名稱與分類反映了中醫以取類比象為特點的診斷思維方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