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丹鳳搖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丹鳳搖尾
丹鳳搖尾為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(又稱《保嬰神術按摩經》),屬傳統中醫外治法範疇。此法結合經絡理論與手法操作,主要用於調理小兒驚風、心神不寧等證候,其操作與中醫臟腑、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
操作手法
-
定位取穴:
- 勞宮穴:屬手厥陰心包經,位於掌心第二、三掌骨之間,握拳時中指尖所點之處。此穴為心包經滎穴,主瀉心火、安神志。
- 心經:此處指手少陰心經之特定推拿部位,或「心經穴」(小兒推拿特定穴,位於中指末節羅紋面)。
-
操作步驟:
- 施術者以一手拇指掐按患兒勞宮穴,另一手拇指掐按心經(或心經穴),雙指同時施力後,以輕柔力道搖動患兒手腕或手指,形如鳳尾搖擺,故名「丹鳳搖尾」。
- 手法需輕緩均勻,以得氣為度,避免過度用力。
作用機理
- 調暢心氣:心主神明,驚風多因心火亢盛或痰熱擾神所致。掐勞宮可清心包之火,掐心經能寧心安神,二者協同可平肝息風、鎮驚定搐。
- 經絡調和: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裡,此法通過刺激兩經特定穴位,調節氣血運行,緩解經絡壅滯。
- 五行相制:中醫認為「肝主風」,驚風常與肝風內動相關。心屬火,肝屬木,火能制木,故瀉心火可間接平抑肝風。
臨床應用
丹鳳搖尾適用於小兒急慢驚風、夜啼不安、高熱驚厥等症,尤其對心肝火旺或痰熱內擾型驚風效果顯著。其作用與針刺「十三鬼穴」中勞宮穴的鎮靜效應相呼應,體現中醫「從心論治」驚證的思路。
學術背景
此法源自明代四明陳氏《小兒按摩經》,後收錄於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》等古籍,屬「掐搖複合手法」的代表。後世醫家結合「五經推拿」理論,進一步發展出以心經、肝經為核心的驚風調治體系,丹鳳搖尾即為其中重要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