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癲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癲風(癇疾)
羊癲風為中醫對癇疾之俗稱,属「癫、狂、癇」病證範疇,其特徵為發作時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伴隨肢體抽搐、口吐白沫等症狀,發作後如常人,然病情反覆。《增廣驗方新編》卷下記載:「忽然跌倒,口吐白沫,不省人事,時發時愈,此名羊癲風。」揭示其突發性與間歇性發作之特點。
中醫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羊癲風之成因與臟腑失調、風痰內擾密切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腎、心、脾,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痰濁內阻: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,痰濁內生,上蒙清竅,壅塞經絡,引動肝風。
-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或肝腎陰虧,陰不制陽,肝風挾痰上擾,閉阻心神。
- 先天稟賦不足:與胎孕失養或家族遺傳有關,腎精虧虛,腦髓失充,致元神失控。
- 瘀血阻絡:頭部外傷或氣滯血瘀,瘀阻腦絡,氣血運行失常,發為癇疾。
證候分型與治法
臨床上,羊癲風依病機不同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風痰閉阻證:發作時喉中痰鳴、眩暈胸悶,平素痰多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治宜豁痰熄風,方用《醫學心悟》定癇丸或祛痰定癰湯加減。
- 肝火痰熱證:發作時面赤煩躁、吼叫抽搐,平日急躁易怒,口苦便秘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、化痰開竅,方用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。
- 脾虛痰盛證:發作頻繁而力度較輕,平素食少乏力、舌淡胖有齒痕。治宜健脾化痰,方用六君子湯加天麻、鉤藤。
- 瘀血阻絡證:有頭部外傷史,發作時面部青紫,舌暗有瘀斑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用通竅活血湯。
此外,民間驗方如回癲湯(含天麻、僵蠶等)亦用於熄風定癇,然須依證加減。針灸治療常取百會、人中、豐隆等穴以豁痰開竅,或配合耳穴壓豆調理臟腑。
與西醫癲癇之關聯
中醫「羊癲風」近似西醫之癲癇(Epilepsy),然中醫更強調個體體質與整體辨證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透過調理肝腎、化痰通絡以治本,與西醫抗驚厥藥物之作用機制迥異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均提出痰、風為致病關鍵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