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胡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羊鬍瘡

病名
羊鬍瘡,又名「羊鬚瘡」,是一種發於下頦部位的皮膚瘡瘍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七。其特徵為下頦皮膚出現粟米至黃豆大小的紅色丘疹,伴有焮熱、癢痛,破潰後滲出黃水,嚴重者可蔓延成片。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須瘡」或「濕疹樣皮炎」,與脾胃濕熱、外感風邪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羊鬍瘡的成因主要為:

  1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熏蒸肌膚。
  2. 外感風邪:濕熱鬱久,復感風邪,風濕熱相搏,蘊結於下頦肌腠,發為瘡瘍。
  3. 血熱鬱滯:若患者素體血分有熱,濕熱與血熱相合,則瘡面焮紅痛癢,甚則滲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下頦出現紅色丘疹,形小如粟,大者如豆,局部焮熱、癢痛,搔抓後易破潰。
  • 進展期:破潰後滲出黃水,黃水所流之處可新生瘡疹,逐漸浸淫成片。
  • 慢性期:若久治不愈,濕熱纏綿,皮膚可呈粗糙肥厚,色暗紅,伴有鱗屑。

治療原則
以「祛風勝濕,涼血清熱」為主,依證型不同而有所側重:

  1. 風濕熱盛(初起丘疹焮紅癢痛)
    • 內治:選用《醫宗金鑒》升麻消毒飲加減,酌加蒼朮、黃連以增強燥濕清熱之效。
    • 外治:以三石散(煅石膏、滑石、枯矾)或三黃丹(黃連、黃柏、黃芩研末)麻油調敷,清熱收濕。
  2. 血熱濕蘊(瘡面滲血,灼痛明顯)
    • 內治:選用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重用生地、當歸涼血活血,配合荊芥、防風祛風止癢。
  3. 濕熱偏重(黃水淋漓,浸淫成片)
    • 內治:選用芩連平胃湯(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,清熱化濕、理脾和中。

古籍考證
《外科啓玄》提及本病與「鬚瘡」相關,明代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指出:「鬚瘡多因風熱鬱於陽明,或腎虛血燥所致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則強調濕熱與風邪交爭的病機,並載錄外用青黛散調塗之法,與現代中醫臨床治療思路相合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需與以下疾病鑑別:

  • 熱瘡(單純疱疹):多發於口唇,為簇集小水皰,易反覆發作,與濕熱相關但少見黃水浸淫。
  • 黃水瘡(膿疱瘡):多發於兒童,瘡面膿皰明顯,與感染相關,不同於羊鬍瘡之濕熱風邪致病。

補充說明
部分醫家認為,羊鬍瘡遷延不癒者,可考慮從「血虛風燥」或「脾虛濕困」論治,前者宜用四物湯消風散養血潤燥,後者則以參苓白朮散健脾滲濕,需依個體證候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