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筋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筋痧
羊筋痧為中醫痧證之一種,屬外感痧毒或內傷痰濕鬱滯所致的急症。其名源於病發時,患者皮膚表面可見白色毫毛豎起,狀如羊筋聚合,故得此稱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感暑濕穢濁之氣,或內傷飲食,致使痰濕阻遏經絡,氣血壅滯而成。《痧症全書》指出,痧毒鬱結於皮腠,毛竅閉塞,陽氣不得宣通,故見白毛顯露。痰濕與痧毒相搏,阻滯三焦氣機,則發為腹脹、周身板痛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皮徵特異:胸前或腰背等處可見毫毛簇集豎立,觸之如細筋,色白而顯,此為痧毒外透之象。
- 腹脹板痛:因痰濕壅塞中焦,氣機升降失司,故見脘腹脹滿;經絡氣血不通,則肢體僵硬疼痛。
- 兼症:或伴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等痰濕內蘊之候。
治法
- 外治法:
- 挑痧:於毫毛聚起處,以細針淺刺皮膚,挑出皮下鬱滯之痧筋,令痧毒外泄。此法需手法輕靈,避開血絡。
- 內服方藥:
- 滌痰丸(《濟生方》):主化痰濁、通絡開竅,適用於痰濕痧毒內阻之證。
- 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: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,宜於熱痧夾痰者。
備考
古籍所載痧證名目繁多,羊筋痧之辨證關鍵在於「毛聚如筋」之特徵,與纏腰痧、吊腳痧等均屬痧毒外發之異態。治療上重在宣通壅滯,使邪有出路。後世醫家認為,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毛囊角化異常」或「代謝紊亂」所致皮膚反應或有相通,然中醫仍從「痧毒痰濕」論治,體現獨特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