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毛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羊毛疔

羊毛疔,又名羊毛疔瘤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二。此病初起時,患者常見頭痛、全身寒熱,症狀類似傷寒,繼而於前胸(心區)及後背部位出現紅色疹點,隨病情發展,疹色漸轉紫黑。中醫辨證認為,若疹色紅淡者為嫩症,若呈紫黑則為老症,提示邪毒已深。

病因病機
羊毛疔多因風熱邪毒內蘊,或觸感穢濁之氣,致使氣血壅滯,絡脈瘀阻而成。邪毒鬱於肌表,發為紅疹;若未及時化解,熱毒深伏,則疹色轉紫黑,甚而出現「羊毛」狀物。

傳統診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針挑療法:於紫黑疹點處,以針輕挑,可拔出形似羊毛的纖維狀物,此為疔毒外泄之象。施術時,常於前胸後背選數處挑治。
    • 藥末外敷:挑後以黑豆、蕎麥研粉塗敷患處,助其透邪發汗。或取雄黃二錢,以青皮包裹,蘸熱燒酒由外圈向內塗擦胸前區,藉酒性辛散與雄黃解毒之力驅邪。
  2. 內服方藥
    內治以清熱解毒為要,方選敗毒散(如荊防敗毒散)加減,或配合黃連解毒湯等,以疏風透表、涼血化瘀。若熱毒熾盛,可酌加紫花地丁、金銀花等強化清解之效。

中醫理論延伸
羊毛疔屬「疔瘡」範疇,與「丹毒」「癤腫」等皆為熱毒外發之症,然其特異性在於「羊毛」狀物及好發於心區、背部,此與經絡循行相關。手少陰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行於胸背,邪毒易客於此,故治療時亦需結合經絡辨證,輔以引經藥或局部放血療法,以暢通氣血。

此病記載體現中醫「辨症求因」之思維,結合外治與內調,注重「給邪出路」,臨床需據疹色、病程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