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毛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毛痧
病證名,爲痧證之一,以病竈處顯現細白色毛狀物,形似羊毛而得名。清代醫著《痧症全書》卷中記載:「羊毛痧,腹脹連背心或腰胯如芒刺痛」,描述其典型症狀爲腹部脹滿並牽引背心或腰胯部位,疼痛如針刺般劇烈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爲,羊毛痧屬「痧毒」爲患,多因外感時邪穢濁之氣,或內傷飲食,致氣機壅滯,營衛失和,濕熱毒邪鬱於肌腠,化爲痧毒。其毛狀物乃毒邪外透之象,與氣血搏結而成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徵:痛如芒刺,多發於腹、背、腰胯,觸之痛劇。
- 皮膚徵象:患處可現細白毛狀物,或隱或顯。
- 兼症:或伴胸悶、煩躁、汗出不暢等氣機阻滯之候。
傳統治法
- 藥泥外擦法:
《痧症全書》載「燒酒瓶頭泥篩細,和燒酒作團,輥擦痛處」,利用酒泥辛散之性,引痧毒外透,擦後可見白毛黏附。 - 灸罐療法:
古人以銅錢置痛處,艾火燒灼後覆蓋瓦罐或竹罐,利用負壓吸出痧毒,伴汗出而解。 - 推筋掐痧法:
手推背部膀胱經筋,撮起局部皮膚掐緊,以通絡散痧,緩解疼痛。
中醫理論延伸
羊毛痧之「毛」,類似於「痧疹」外發之變證,屬邪尋出路之表現。其治當以「透邪外出」爲要,遵循「痧宜通泄」原則。歷代痧證醫家強調「刮痧」「刺絡」等法,皆爲開泄腠理、疏導氣血之術,與羊毛痧治法相通,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之治則。此證雖罕見,然爲中醫外治理論重要一環,亦反映「痧毒」致病之多樣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