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奶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奶痔
病名與特徵
羊奶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痔瘡之一類,因其形似羊乳頭而得名。此證最早記載於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編,描述其特徵為「內硬,頭小根大,時作癢痛」。臨床表現為肛門周圍生出痔核,內含瘀血塊,質地外柔內堅,伴有痛癢交替之感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痔瘡多因風、濕、燥、熱之邪侵襲,或飲食不節、久坐久立、負重過度,導致氣血失和,經絡阻滯,瘀血凝結於肛門。羊奶痔尤以血瘀為主要病機,瘀血積聚成塊,形成痔核硬結,故呈現「內硬」之象;氣血不通則痛,風濕熱邪鬱於局部,則發癢。
辨證與治法
- 活血化瘀:針對血瘀內結,宜選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等藥材,以疏通經絡、散瘀消腫。
- 軟堅散結:若痔核堅硬難消,可輔以牡蠣、海藻、昆布等軟堅之品,或外敷化肉膏(含腐蝕化瘀之效,如石灰、白礬等配伍),促使硬結消散。
- 生肌斂瘡:若痔核破潰,可外用生肌散(如乳香、沒藥、血竭等),促進瘡口癒合。
與現代醫學對應
此證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血栓性外痔」,係肛門靜脈叢血栓形成,導致局部腫塊硬結,伴隨疼痛或發炎。然中醫治法著重調理整體氣血,與西醫局部處理有所區別。
補充說明
古籍中對羊奶痔的論述,除《外科十三方考》外,亦可參考《瘍醫大全》、《外科正宗》等,對痔瘡分類及治法有進一步闡釋。而「化肉膏」之用須謹慎,因其具腐蝕性,傳統多由醫者依證調配,現代臨床則結合辨證選藥,或配合針灸(如長強、承山等穴)以通絡止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