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舌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羊舌痧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特殊病證,屬外感時邪重症,其命名源於患者舌體異常伸出之狀,形似羊舌,故而得名。此證多因戾氣侵襲,邪毒內陷心肺,擾亂氣血運行所致。

病因病機
此病發作,首因外感時行疫癘之氣,或暑濕穢濁之邪。邪氣由口鼻而入,直中上焦,心肺受擾。心開竅於舌,肺主氣機升降,邪毒鬱而化火,上攻舌本,致使舌體經脈拘急失和,故見舌體強直外伸之狀。

臨床特徵

  1. 舌象特異:舌體僵硬外伸,不能回縮,左右偏斜與眼部肌肉牽引相關(舌左斜則目眥向左,舌右斜則目眥向右)。
  2. 早期徵兆:初起邪鬱胸膈,患者自覺胸悶癢痛,氣機窒塞,伴隨咽喉乾澀。
  3. 病程演變:若失治誤治,邪正相搏,可現周身經絡瘀滯,症見肢體脹痛,甚則高熱神昏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毒熾心肺型:舌紫絳而乾,面赤氣粗,脈洪數,乃邪熱燔灼之象。
  • 痰瘀絡阻型:舌暗紅伴黏膩苔,肢體麻木脹痛,脈弦滑,屬痰濁瘀血交結。
  • 肝風內動型:舌顫動偏斜,目睛上視,脈弦勁,因熱極生風,肝陽暴張。

論治原則
古籍強調「急瀉其實」為要,臨證當分標本:

  1. 針刺急救:取少商、十宣刺絡瀉血,或針刺金津、玉液兩穴緩解舌絡拘急。
  2. 方藥運用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選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清營涼血。
    • 痰瘀互結者,以癲狂夢醒湯加減,佐以丹參、鬱金化瘀通絡。
    • 肝風僭動者,宜羚角鉤藤湯合紫雪丹,熄風開竅。

古籍溯源
此症見於《瘍醫大全》《痧脹玉衡》等醫籍,歸屬「痧證」範疇。清代醫家郭志邃曾述:「痧毒攻心,舌卷囊縮」,與羊舌痧機理相通,皆屬邪毒內陷危候。而舌目同斜之症,與現代醫學「錐體外系病變」或有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氣血失常與經絡失濡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