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矢穴位詳述
羊矢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用以治療癭瘤等病症。其名稱源自於穴位附近觸摸時,可感知皮下有核狀物,形似羊糞(古稱「羊矢」),因而得名。歷代醫籍對其定位略有差異,以下綜合文獻與臨床應用詳述之。
歷代文獻定位
- 《千金要方》
提及羊矢穴可灸治癭瘤,與胸堂穴同用,施灸壯數達百壯,顯示其對局部氣血瘀滯病症的調理作用。 - 《醫學入門》
將羊矢定位於「氣衝下一寸」,氣衝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腹股溝動脈搏動處,故羊矢約在腹股溝韌帶稍下方,鄰近肝經、脾經循行區域。 - 《類經圖翼》
更明確指出穴位在「會陰旁三寸,股內橫紋中」,並描述其觸診特徵為「皮肉間有核如羊矢」,可針刺三分或灸七壯,提示其調理下焦、疏通經絡之效。 -
近代文獻
- 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:定位於「股內橫紋中,鼠蹊內端與恥骨上緣中點」,強調其與恥骨結節的相對位置。
- 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:直接標註於「恥骨結節之高點處」,進一步簡化取穴方法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羊矢穴屬局部奇穴,其作用主要基於以下機制:
- 經絡聯繫:穴位鄰近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,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故刺激此穴可輔助調理氣血瘀滯、痰濕凝聚之證,如癭瘤、疝氣、少腹脹痛等。
- 刺灸特點:
- 針刺:深度約三分,適用於疏通局部氣血,緩解結節或疼痛。
- 灸法:多採直接灸或艾條溫灸,用以溫通經絡,散結消癭,尤適合寒凝血瘀或痰濕凝滯之證。
臨床關聯病症
古代醫家多應用於癭瘤(甲狀腺腫大類疾病)、疝氣、下肢氣血不暢等症。現代中醫亦可延伸用於:
- 下焦濕熱或氣滯所致之泌尿生殖系統不適。
- 腹股溝區域淋巴結腫大或慢性炎症的輔助治療。
羊矢穴雖非十四經穴,但其特殊定位與作用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「就近取穴」的治療思維,臨床可結合辨證靈活運用。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與中醫理論整理,實際應用需由專業醫師評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