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羊水,古稱「胞漿水」或「養胎之水」,為懷孕期間充溢於胞宮(羊膜腔)內之液體。中醫理論中,羊水與先天之精、腎氣及沖任二脈密切相關,其生成與調節體現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沖脈盛」之生理機轉。

本源與生成
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人始生,先成精。」羊水源於母體腎精所化之陰液,並受脾土運化水穀精微所滋養。妊娠期間,胞宮屬奇恒之腑,主藏而不瀉,羊水乃「腎主生殖」功能外顯之載體,猶如地氣上為雲,天氣下為雨,陰陽交感而生養胎之水。

功用闡微

  1. 護胎之功:羊水屬「至陰之液」,如太淵涵珠,使胎兒免受外力震盪,合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「陰平陽秘,其胎自安」之論。
  2. 助產之效:臨產時羊水為「滑利之氣」,能潤澤產道、促宮頸開闔,暗合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「血氣宜行,其產自順」之理。
  3. 診察之象:古雖無羊水穿刺之術,然醫家觀孕婦腹形、察脈象滑澀,可推知胎水盈虧。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載:「腹大異常者,胎水有餘;腹形偏小者,胞漿不足。」

病理攸關
羊水過多稱「子滿」,多責之脾腎陽虛,水濕停聚胞中,《醫宗金鑒》謂:「胎水腫滿,脾虛不能制水也。」羊水過少謂「胎萎」,常因真陰虧損或沖任血少,如《女科經綸》云:「血不足則胞失所養,水泉漸涸。」二者皆可影響胎兒「稟賦厚薄」,與現代醫學所述發育異常之理相通。

陰陽互根
羊水動靜相濟,既為靜態之「陰水」以養胎元,又具動態之「陽用」而催產降生,正應《周易》「坤厚載物,德合無疆」之喻。其盈虛變化,實為母體與胎兒陰陽氣血動態平衡之外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