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水過多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羊水過多症

定義與臨床表現

羊水過多症乃現代醫學病名,亦為中醫婦科常見之妊娠病症,指妊娠期間羊水量逾2000毫升。其主症為腹圍驟增,壓迫明顯,致孕婦胸悶氣促,難以平臥,甚則兼見手足、顏面浮腫。中醫視此症為「胞中蓄水」或「胎水腫滿」,多因母體氣機失調,水濕停聚胞宮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之發,主要責之於脾腎氣虛,水濕不化:

  1. 脾虛濕盛:孕婦素體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反聚為濕濁,下注胞宮,與胎氣相搏,遂致腹大異常。
  2. 腎氣不固:腎陽虛衰,不能溫煦膀胱,氣化失常,水液泛溢胞中。
  3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壅塞,水濕停滯。

若胎兒未成形而水濕久漬,恐礙胎元發育,致形體殘缺;水濕外溢肌表,則見周身浮腫;水氣上迫於肺,則喘逆不得臥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此症,首重辨虛實:

1. 脾虛濕阻

症候:腹大異常,皮薄光亮,神疲乏力,納呆便溏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滑。
治法:健脾利水,順氣安胎。
方藥

  • 茯苓導水湯(《醫宗金鑒》):茯苓、豬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桑白皮、紫蘇梗、大腹皮、木香、砂仁、檳榔,功擅行氣利水而兼護胎元。
  • 全生白朮散加減:白朮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生薑皮、陳皮,佐黃芪補氣行水。

2. 腎陽不足

症候:腹脹畏寒,腰膝痠冷,小便短少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治法:溫腎化氣,利水消腫。
方藥

  • 真武湯合五皮飲:附子(久煎)、生薑、白朮、茯苓、白芍,配桑白皮、陳皮等,溫陽利水而不傷胎。

3. 氣滯水停

症候:腹脹且硬,脅肋脹痛,煩躁易怒,舌黯苔薄,脈弦滑。
治法:疏肝理氣,健脾利水。
方藥

  • 天仙藤散合四苓散:天仙藤、香附、陳皮、烏藥、木瓜,佐白朮、澤瀉等,行氣解鬱,通調水道。

若胎兒因水濕浸漬而形體畸殘,或母體氣血衰敗,症勢危篤,則當捨胎保母,以終止妊娠為宜。

配伍要點

用藥需避峻下逐水之品如甘遂、芫花,恐傷胎氣;利水宜選茯苓、澤瀉等平和之藥,佐砂仁、紫蘇梗等理氣安胎。針灸可取脾俞、陰陵泉、水分等穴,以艾灸溫化水濕。

此症調治,貴在早期辨證,分清標本虛實,使水去而胎安,母子得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