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癇
病名。指癇證發作時聲如羊叫者,屬中醫「五癇」分類之一。首見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,後世醫家如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及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均有延伸論述。
中醫病機與證候特徵
1. 與臟腑經絡關係
- 心系說: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出「羊癇屬心」,因心藏神,主驚悸。臨床表現為 目瞪、吐舌、神識昏蒙,發作時喉中聲音高亢似羊鳴,此為心火亢盛、痰熱擾神之象。
- 肺系說: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認為「羊癇應肺」,因肺主聲,痰濁阻肺竅,致氣逆作聲。發作時常見 仰頭驚叫、四肢抽掣,兼見胸悶氣促,緣於肺失宣降、痰氣搏結。
2. 病因病機
- 痰熱內蘊:多因飲食不節,脾虛生濕,濕聚成痰,痰鬱化熱,上蒙清竅。
- 情志失調:驚恐傷腎,腎水不濟心火,或肝鬱化火,風火相煽,引動內風。
- 先天稟賦:常見於小兒,與胎中受驚、元氣不足相關,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「胎癇」與羊癇類似。
辨證分型與古籍論述
- 陽癇與陰癇
- 陽癇:發作急驟,面赤唇紫,聲高氣粗,屬痰火實證,可參《證治準繩》用「礞石滾痰丸」瀉火逐痰。
- 陰癇:發作緩慢,聲低息微,面色晦暗,屬脾虛痰盛,可選《醫學心悟》「六君子湯」加膽南星、石菖蒲。
-
六畜癇關聯
羊癇與「六畜癇」(馬、牛、豬、雞、狗、羊)皆以叫聲分類,屬古醫籍對癇證症狀的形象描述,實質均與風痰上擾有關,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癇證無非痰涎壅塞」。
治療原則
- 急則治標:發作期以豁痰開竅、熄風定癇為主,如「定癇丸」(《醫學心悟》)含天麻、貝母、半夏等。
- 緩則治本:間歇期宜健脾化痰、調補肝腎,如「大補元煎」(《景岳全書》)合「溫膽湯」加減。
針灸療法
- 主穴:鳩尾、大椎、風池、丰隆(化痰要穴)。
- 配穴:發作時刺人中、合谷以醒神開竅;平日灸脾俞、腎俞固本培元。
此證歷代醫家論述略異,然總不離風、痰、火、虛四端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