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羊癇

羊癇,又稱羊癲,是一種小兒急症。多見於1歲以內的小兒,男孩多於女孩。發病急驟,常在半夜或清晨發作,症狀包括突然驚叫、眼睛翻白、口吐白沫、四肢抽搐、面色青紫、呼吸困難、心跳加快、體溫升高,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後自行緩解。

羊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,但多認為與小兒大腦發育不完全有關。發病時,小兒大腦皮層的神經元過度興奮,導致肌肉痙攣和抽搐。

羊癇的治療主要是為了控制抽搐和緩解症狀。常用鎮靜藥物如苯巴比妥鈉和地西泮等,必要時也會使用呼吸機和心電監護等設備進行支持治療。

羊癇的預後一般良好,大多數患兒可以在發作後完全康復。然而,如果發作頻繁或合併有其他疾病,則預後較差。

羊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孕期應注意營養,避免接觸有害物質。
  • 分娩時要注意避免產生傷害。
  • 出生後應及時接種疫苗,預防感染。
  •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疲勞。
  • 一旦發現患兒有羊癇發作,應立即送醫治療。

羊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但只要早期發現並進行早期治療,大多數患兒都能夠得到治癒。家長應保持警惕,一旦發現患兒有羊癇發作,應立即送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