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須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羊須瘡(羊胡瘡)
羊須瘡,亦稱羊胡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壽世方》卷二。此症屬癰疽瘡瘍範疇,因臨床表現特徵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羊須瘡之成因主要與濕熱毒邪蘊結、經絡阻滯相關:
- 濕熱蘊結:多因脾胃濕熱內蘊,復感外邪,濕熱毒邪上攻,聚於下頷、鬚鬢部位而生瘡。
- 局部經絡瘀滯:陽明胃經、少陽膽經循行於面部,若氣血運行不暢,則易使邪毒蓄留,腐肉成瘡。
臨床表現
羊須瘡常見於成年男性鬍鬚生長部位,特徵如下:
- 病位:以下頷、口周等鬚鬢聚集處為主。
- 瘡形:初起如粟粒,紅腫熱痛,漸至成膿,或潰破流黃水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口苦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辨證分型
根據證候特點,可分為以下兩型:
-
濕熱蘊結證
- 主症:局部紅腫熱痛,膿液黃稠,伴口渴、便秘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
氣血瘀滯證
- 主症:瘡色暗紅,疼痛不移,膿出不暢。
- 舌脈: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羊須瘡,重在清熱解毒、化濕通絡,隨證施治:
- 濕熱蘊結證:治宜清熱利濕解毒,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- 氣血瘀滯證:治宜活血化瘀、托毒外出,可選仙方活命飲(穿山甲、白芷、天花粉、皂角刺、當歸尾、甘草、赤芍、乳香、沒藥、防風、貝母、陳皮、金銀花)。
外治法方面,可選用黃連膏或金黃散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若膿成未潰,可施以刀針排膿,助邪外出。
古籍記載
《外科壽世方》指出此病與局部濕熱相關,後世醫家多宗其說,並結合經絡理論加以闡釋,認為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明、少陽經濕熱鬱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