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羊躑躅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羊躑躅中毒

羊躑躅,又稱鬧羊花,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(Rhododendron molle)的花或根莖。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記載,屬中藥範疇,然其性峻烈,具毒性,不慎過量服用可致中毒。

毒性機理

中醫理論認為,羊躑躅性味辛溫,有大毒,歸肝經,具祛風除濕、散瘀止痛之效,然其辛溫峻烈之性易耗傷氣血,過量則毒邪內攻,擾亂臟腑氣機,尤以損傷脾胃、心脈為甚。其毒性成分主要為梫木毒素(andromedotoxin),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,並干擾心肌傳導。

臨床表現

初期多見脾胃受損之候,如惡心嘔吐、腹瀉腹痛,甚則津液耗傷;繼則毒邪內陷,影響心脈,表現為心跳緩慢、血壓下降、四肢厥冷;若毒邪攻心擾神,可見眩暈、動作失調、言語不清;重症者氣機閉阻,呼吸微弱乃至停止,終致陰陽離決。

解毒治法

傳統中醫針對此證,主張清熱解毒、調和氣血。古籍記載可用梔子汁清熱涼血,茅根利尿排毒,綠豆解毒和中。另可辨證施用黃連、甘草等緩解毒性,或配合針灸刺激人中、內關等穴以宣通氣機。然因此證凶險,歷代醫家多強調及時救治,避免延誤病機。

文獻考據
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本草綱目》亦載其毒性,謂「鬧羊花,辛溫有大毒,不可輕用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中毒後當急斡旋氣血,防其內閉。此類記載均反映傳統醫家對羊躑躅毒性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