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斑

陽斑,又稱陽證發斑,屬中醫外感熱病範疇中的實熱性發斑證候,見載於《明醫指掌·斑疹》。此證多因感受溫熱邪氣,邪熱熾盛,深入營血,燔灼營陰,外迫肌膚,血溢脈外而發為紅斑。

病因病機
陽斑的形成,主要緣於熱邪內盛,尤以溫熱病邪為多見,如風溫、春溫、暑溫等。邪熱入裏,由氣分轉入營血,熱毒壅盛,血熱妄行,外發肌表,故見斑疹顯現。其病理核心為熱灼營血、迫血外溢,正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所言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斑疹特徵:斑色紅赤鮮明,形如錦紋(紋理清晰),分布密集,撫之不礙手,壓之不褪色(與疹相異)。
  • 全身症狀:高熱不退,煩渴引飲,面赤氣粗,甚則譫語神昏。
  • 舌脈診斷:舌質紅絳,舌苔黃燥,脈數有力或洪大,顯示氣營兩燔或血分熱盛之象。

鑑別診斷
陰斑相區別:陰斑多因虛寒或氣血不足所致,斑色淡紅或紫暗,隱隱稀疏,伴手足厥冷、脈沉細弱等虛寒之象;而陽斑屬實熱,斑色鮮紅,熱象明顯。

治療原則
清熱涼血、解毒透斑為主,使熱毒外透而斑消。常用方劑如:

  1. 化斑湯(《溫病條辨》):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玄參、水牛角涼血解毒,配合粳米、甘草護胃生津,適用於氣營兩燔之證。
  2. 犀角地黃湯加減:重用水牛角(代犀角)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,佐以銀花、連翹透熱轉氣,薄荷、牛蒡子疏風透邪。

隨證加減

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瀉火解毒。
  • 兼見神昏譫語,酌加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等開竅醒神。
  • 斑色紫暗,熱瘀互結者,加丹參、紫草活血散瘀。

古籍佐證
《傷寒論》雖未直言「陽斑」,但對熱入血分證有「衄血」「發斑」之述;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進一步闡明:「斑屬血者恆多,疹屬氣者不少」,強調斑疹與營血分熱的關聯。

此證預後與熱毒輕重及治療及時性相關,若能早期清解透泄,多可轉危為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