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病治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病治陰

1. 基本概念
「陽病治陰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源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通過調節陰陽平衡以治療疾病。當病證表現於陽經或呈現陽熱證時,可透過滋陰或針刺陰經的方式,達到陰陽調和、治病求本的目的。此原則深刻體現中醫「從陰引陽」的治療智慧,即通過調節陰分來影響陽分的病理狀態。

2. 臨床應用
(1)陽熱耗陰,滋陰為治
陽熱過盛之證(如外感溫病、實熱內生),易灼傷陰津,導致口乾、煩渴、便秘等症。此時需「治陽病而顧其陰」,以甘寒生津之品(如生地、麥冬、玄參)保存津液。例如溫病後期,陰液虧損,出現身熱面赤、手足心熱、舌燥脈虛大等虛熱證,可用《溫病條辨》之加減復脈湯(炙甘草、乾地黃、白芍等)滋養肝腎之陰,清解餘熱。

(2)陽經之病,取陰經之穴
針灸治療中,「陽病治陰」體現為「病在陽經而調其陰經」。例如:

  • 胃經嘔吐(陽明胃經病),可針刺陰經穴位如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,寬胸和胃)、太衝(足厥陰肝經,疏肝降逆),通過調理陰經氣機,間接調和陽經功能。
  • 面部屬陽明經,若出現面痛(三叉神經痛),可取太谿(足少陰腎經穴)滋水涵木,引火下行。

3. 理論依據
《素問》云: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,張景岳註解:「病在陽而治其陰者,以陰陽之氣互相牽制,調其根也。」中醫認為陰陽互根互用,陽病可因陰虛不制陽,或陰經氣滯影響陽經。故治陽病時,若見陰分異常(如陰虛、陰經氣機不暢),需從陰分入手,標本兼顧。

4. 經典案例延伸

  • 陰虛發熱:更年期潮熱(陽亢於上),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即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」。
  • 陽明腑實兼陰傷:溫病陽明熱結,津液耗傷,用增液承氣湯(大黃配伍玄參、麥冬),瀉熱與滋陰並行。

此治法不僅運用於內科,亦常見於針灸、推拿等外治領域,展現中醫「整體調節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