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不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不足
一、基本概念
陽不足,又稱陽虛,屬中醫理論中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,指人體陽氣虛衰,機能減退,溫煦、推動、固攝等功能減弱。根據臟腑不同,可分為心陽虛、脾陽虛、腎陽虛等類型,其中腎陽(命門之火)為全身陽氣之根本,故臨床常見腎陽不足為核心病機。
二、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父母體質虛弱,或胎育失養,導致先天元陽虧虛。
- 後天失調: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寒涼,損傷脾陽,久則累及腎陽。
- 勞倦過度:長期耗氣傷陽,或房勞不節,耗損腎中真火。
- 久病失治:慢性疾病(如痰飲、水腫)耗傷陽氣,或誤用寒涼藥物(如過服清熱藥)。
- 外邪侵襲:寒邪直中臟腑,或濕邪久滯,困阻陽氣。
三、臨床表現
-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(尤以四肢末端明顯),面色㿠白或晦暗,精神萎靡,倦怠乏力,氣短懶言,喜靜蜷臥。
- 各系統症狀:
- 脾陽不足:腹脹冷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(完穀不化)。
- 腎陽不足:腰膝痠軟,夜尿頻多,男子陽痿滑精,女子宮寒不孕。
- 心陽不足:心悸怔忡,胸悶氣短,甚則冷汗淋漓(見於胸痹重症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滑;脈象沉遲微弱,或見「寸口脈微」(《傷寒論》稱陽氣虛衰,衛外不固之象)。
四、相關脈象解析
《註解傷寒論》提出:「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。」此脈象特點為:
- 微脈:極細極軟,按之欲絕,主陽氣衰微,氣血俱虛。
- 寸脈候陽:寸口脈微反映上焦心肺陽氣不足,常見於表虛自汗、心悸喘促等症。
五、中醫辨證分型
- 單純陽虛:以畏寒、乏力、脈沉遲為主,未見明顯陰虛或水濕停聚。
- 陽虛水泛:陽虛兼見水濕內停,如肢體浮腫、咳喘痰稀(常見於慢性心衰、腎炎)。
- 陽虛寒凝:陽虛導致經脈氣血凝滯,如胸痹心痛、寒疝腹痛。
六、與相似證候鑑別
- 氣虛:以乏力、氣短為主,無明顯畏寒肢冷(陽虛為氣虛之甚)。
- 陰虛:雖有虛熱(如五心煩熱、盜汗),但與陽虛之虛寒截然不同。
- 陽虛外感:與單純表證不同,此類患者正氣不足,易反覆感邪,遷延難愈。
七、理論延伸
- 陽氣的功能:
- 溫煦:維持體溫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推動:激發臟腑功能,如脾胃運化、心脈搏動。
- 固攝:控制津液、血液不致外泄(如汗、尿、精液)。
- 陰陽互根:陽虛日久可能損及陰精(陰損及陽,陽損及陰),最終導致陰陽兩虛。
陽不足之證,需辨明病位與兼夾,針對性溫補陽氣,臨床常用肉桂、附子、乾薑等藥物,配合針灸(如艾灸關元、命門)以助回陽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之四逆湯、李東垣「甘溫除熱」法,均為陽虛證治之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