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常有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常有餘
「陽常有餘」一説,首見於元代名醫朱丹溪所著《格致餘論》卷一。此處之「陽」,特指人體之「相火」,即過亢之陽氣。此概念源自朱丹溪「相火論」,強調人體陰陽平衡中,陽氣易於偏盛,而陰精常顯不足,故提出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點,成為其學術思想之核心。
學理基礎
- 相火妄動:
朱丹溪認為,相火為生命活動之動力,源於肝腎,寄藏於命門。相火本應溫煦臟腑、推動生理功能,然若陰精虧虛,無法制約陽氣,則相火失其常位,妄動而為病。此即「陰虛火動」或「陰虛陽亢」之病機,表現為虛熱、煩躁、失眠、盜汗等症。 - 陰精耗損:
「陽有餘」之根在於陰精不足。飲食不節(如膏粱厚味)、情志過極(如憂思鬱怒)、房勞過度(如縱慾耗精)等,皆可損傷陰血,使陰不制陽,相火亢盛。朱丹溪特別指出,過食辛熱之物或酗酒,易助火傷陰,加速陰精耗竭。 - 與五行之關聯:
從五行學說觀之,肝屬木,腎屬水。肝木賴腎水滋養,若腎陰虧虛(水不涵木),則肝陽上亢,相火升騰,進一步加重「陽有餘」之狀態。
臨床表現
「陽常有餘」之證候多屬本虛標實,常見以下特徵:
- 虛熱內生:午後潮熱、顴紅、口乾咽燥。
- 相火擾神:心悸不寧、多夢易醒、頭暈目眩。
- 下虛上盛:腰膝酸軟(腎陰不足),兼見頭痛耳鳴(肝陽上亢)。
治法與用藥思路
朱丹溪主張「滋陰降火」,以補陰為本,抑陽為標,代表方劑如:
- 大補陰丸(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龜板):瀉相火而滋腎陰。
- 六味地黃丸:滋養肝腎之陰,壯水制火。
- 當歸六黃湯:針對陰虛火旺之盜汗。
學術影響
此理論深化中醫對「火證」之認識,尤其闡明虛火與實火之差異,後世溫病學派亦受其啟發,發展出「養陰清熱」之法,應用於熱病後期之陰傷證治。
「陽常有餘」不僅是病理概括,更反映中醫「重陰護陽」之養生觀,強調節慾保精、清淡飲食以固陰液,達到「陰平陽祕」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