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乘脈象詳解

「陽乘」為中醫脈學專有術語,屬陰陽失調、寒熱錯雜之特殊脈象,首載於《難經·三難》。其核心病機為陽氣內盛而逼迫陰位,形成「陽乘陰」之病理格局,臨床多見於「內關外格」之證,表現為內熱熾盛、外現假寒之矛盾徵象。

經文溯源與脈理分析

《難經》明言:「關以後者,陰之動也,脈當見一寸而沉。」意指尺部(關後)本屬陰位,正常脈象應沉穩內斂。若陽氣過亢,下侵陰位,則出現「陽乘」之脈——寸關部脈象浮大過甚,甚者「遂入尺為覆」,即陽脈(浮大之象)下覆至尺部,此即「覆脈」,為陽氣壅遏陰分之徵。此類脈象提示陰陽氣機乖逆,陽格拒於外而陰閉結於內,故《難經》稱其為「內關外格」。

臨床表現與病機關聯

陽乘脈象對應之病症特徵如下:

  • 內熱外寒:陽氣鬱閉於內,灼耗津液,故見煩渴、胸悶、便秘等裡熱證;然陽氣不得外達,體表失於溫煦,反見手足厥冷、膚冷等假寒之象。
  • 二便閉塞:陽熱內壅,氣化不利,導致大小便不通,此屬「關格」危候,與三焦氣機痞塞密切相關。
  • 脈象特異:寸關脈浮數躁動,尺部反見沉滯或浮大過位,形成「上盛下逆」之象,反映陽邪下迫陰分之勢。

與相似脈象之鑒別

  1. 陰乘脈:與陽乘相對,指陰寒過盛上犯陽位(寸部),脈象表現為尺部沉緊、寸部反弱,主寒凝陽鬱。
  2. 真熱假寒證:雖同見熱深厥深,但陽乘脈必伴尺脈異常,且病機更側重陰陽位置之乖離,非單純熱鬱。

治法與理論延伸

陽乘脈象之調治,需遵循「瀉陽和陰」之則,歷代醫家主張:

  • 通瀉陽熱:如黃連解毒湯清瀉三焦火毒,開通內閉。
  • 疏導氣機:配合四逆散類方,透達鬱陽,解除外格。
  • 顧護陰液:因陽盛易耗陰,可佐生地、玄參等滋陰潛陽。

此脈象深刻體現中醫「陰陽相傾」之病理模型,亦為《難經》「脈有陰陽相乘」理論之具體例證,對於辨析複雜寒熱錯雜證具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