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乘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乘陰為中醫脈學重要概念,屬陰陽相乘脈象之一。此術語源出《難經·二十難》,指陽脈反常現於陰部之特殊脈象特徵。
從脈位分布而言,寸關尺三部中,寸屬陽而尺屬陰。當浮、洪、滑、數等陽脈本應顯現於寸部,卻反現於尺部時,即形成陽乘陰之脈象格局。丁德用《難經注》闡釋此現象乃「陰虛不足,陽入乘之」所致,揭示其病機本質為陰分虧虛而致陽氣內侵。
在脈理機制方面,此脈象反映人體陰陽失衡之特殊狀態。尺部候腎與下焦,其見陽脈提示陰虛不能制陽,陽熱之邪下迫,或相火上亢之證。《脈經》稱此為「陽邪乘於陰位」,臨床多見於陰虛火旺、肝腎陰虧所致之虛熱證候,或熱邪內陷陰分之病變。
與相類脈象區別上,需辨別「陽乘陰」與「陰乘陽」之差異。《難經》同篇指出,陰脈現於陽部為陰乘陽,此二者雖皆屬陰陽相乘,然病位病性截然相反。另需與「陽浮陰弱」等複合脈象鑑別,後者主要描述脈象之浮沉對比,不涉及脈位反常。
歷代醫家對此脈象有深層發揮。滑伯仁《診家樞要》強調,此脈須察其有力無力,「尺中洪數有力者為火灼陰,細數無力者為陰虛陽亢」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則指出,陽乘陰脈兼見滑象者,多主熱結下焦之證,可見於淋濁、溺血等症。
此脈象在臨床辨證中具重要意義,常見於:
- 腎陰虛損,虛火上炎之頭晕耳鳴
- 心腎不交之失眠怔忡
- 肝腎陰虛,陽亢化風之肢顫
- 熱入營血之發斑證
- 下焦濕熱之淋證
現代脈學研究認為,此脈象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之末梢血管緊張度改變有關,然傳統理論仍重在其陰陽辨證之內涵。掌握此脈象特徵,對辨識疾病之陰陽進退、邪正盛衰具有獨特診斷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