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痓(亦稱陽痙)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痓》。其病因病機與外感熱病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痙病」範疇,以項背強直、四肢抽搐為主要臨床特徵,多因邪熱熾盛或陰虛陽亢,導致筋脈失養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極生風
    外感六淫邪氣(尤以風熱、暑熱為主)內傳化火,或素體陽盛,熱邪灼傷津液,筋脈失於濡潤,引發拘急抽搐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,即指此類機轉。
  2. 陰虛動風
    肝腎陰虧,水不涵木,虛陽化風上擾,筋脈受風火相煽而痙攣,常見於熱病後期或久病耗陰者。
  3. 陽明腑實
    邪熱內結陽明,腑氣不通,濁熱上攻,壅塞經絡,亦能導致痙證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:「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痙也;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刺之小差,外不解,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黄湯;若不尿,腹滿加噦者,不治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發作之項背強直、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,伴見高熱、面赤、煩躁,甚則神昏譫語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弦數或洪大有力。若屬陰虛風動,則見舌乾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• 兼證:可見手足躁擾、鼻翼煽動、口渴引飲等實熱徵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熱熄風
    熱極生風者,治宜清瀉肝火、涼血熄風,方用羚角鉤藤湯加減,或選用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等清熱開竅。
  2. 滋陰潛陽
    陰虛風動者,宜滋養肝腎、潛陽熄風,方選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化裁。
  3. 通腑泄熱
    陽明腑實者,當急下存陰,方如大承氣湯,使熱結得泄、痙證自緩。

鑑別診斷

陽痓需與「陰痓」辨異:陰痓多因寒濕或氣血虧虛致痙,症見四肢厥冷、汗出如油、脈沉細,治當溫陽散寒或養血潤筋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等均對陽痓有深入論述,強調「熱盛動風」為其核心病機,臨床須細辨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