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刺考釋
一、名詞溯源
陽刺首載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卷二十二,屬古法十二刺之一。楊上善注云:「在頭疾頭痛……陽刺,入一旁四。」意指以中央直入一針,周邊斜刺四針之刺法。今本《靈樞·官針》錄作「揚刺」,然林億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新校正中據古本考訂為「陽刺」,後世醫家多從此說。
二、術式解析
- 經絡理論依據
陽刺之法,契合《內經》「陽病治陽」之則。頭為諸陽之會,手足三陽經皆聚於此,故頭痛多因陽經氣機失調。中央主針取督脈或病所阿是穴以調陽氣樞紐,旁四針循太陽、少陽經分布,形成「一主四輔」之勢,共奏疏導經氣之功。 - 針刺技法特點
- 主針深度依病位肌肉豐薄而定,多採直刺至骨膜層
- 旁四針呈15-30度角斜刺,針尖朝向病所中心,構建氣血輸布網絡
- 留針時講究「氣至病所」,注重提插捻轉的導氣手法
三、臨牀應用演變
- 適應證拓展
後世醫家將此術延伸應用於:
- 痹證(如寒濕腰痛)
- 筋痺(如肩凝症)
- 局部氣血瘀滯之腫痛
- 變通技法
- 明·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載「叢針法」,實爲陽刺衍化
- 現代「圍刺法」治療皮下結節,亦承陽刺「中心突破,四周合圍」之旨
四、學術爭鳴
- 陽刺與揚刺辨
- 部分學者認爲「揚」爲淺刺浮刺之義,與「陽」之深淺並用不同
- 另説指「揚」係「陽」之通假,兩者實爲一法
- 與齊刺差異
《靈樞》另載「齊刺」(直入一針,傍入二針),較陽刺少兩針,適用範圍較窄,二者不宜混同。
五、現代研究啓示
實驗顯示,此針法能:
- 增強局部微循環(經紅外熱成像證實)
- 調節神經末梢敏感性(基於痛閾測試)
- 產生協同刺激效應(fMRI顯示多點刺激激活更廣泛腦區)
此術體現中醫「以針調氣」的精微之處,值得進一步挖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