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旦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旦證
陽旦證乃中醫臨床常見之證候名稱,特指外感風寒表虛證之典型表現,與《傷寒論》所載桂枝湯證實為同義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有云:「證象陽旦」,後世醫家成無己於註解中明確指出:「陽旦,桂枝湯別名也。」此說法亦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治》篇中,其註解「陽旦湯」即指桂枝湯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陽旦證之病機核心在於「營衛不和」,蓋因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表,致使衛陽不固,營陰外泄。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:
- 發熱惡風:體溫升高但惡風明顯,與表實證之惡寒有別
- 汗出津津:自汗出而皮膚潤澤,此為營陰外泄之象
- 頭痛項強:太陽經氣不利所致
- 鼻鳴乾嘔:風邪擾動肺胃之氣
- 脈浮緩:反映表虛之脈象特徵
此證與麻黃湯證之表實無汗形成對照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特別強調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為中風」,正是陽旦證之典型描述。
桂枝湯方義
桂枝湯作為對治陽旦證之主方,組方嚴謹,體現「辛甘化陽,酸甘化陰」之配伍原則:
- 桂枝(三兩):辛溫解肌,通陽化氣
- 芍藥(三兩):酸收斂陰,和營止汗
- 生薑(三兩):協同桂枝發散風寒
- 大棗(十二枚):補脾和胃,滋養營陰
- 甘草(二兩):調和諸藥,益氣和中
煎服法中強調「啜熱稀粥」以助藥力,並覆被取微汗,此乃「助陽發汗」之法,俾使汗出表解而不傷正氣。
歷史淵源與發展
「陽旦」之名首見於漢代《湯液經法》,後為仲景所收錄。在《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》中載有小陽旦湯(桂枝湯)、大陽旦湯(黃芪建中湯加人參)之分,顯示其運用之演變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擴展其應用至產後調理,謂「產後風續續數十日不解,陽旦證續在者,可與陽旦湯」。
臨床應用拓展
後世醫家對陽旦證之認識不斷深化,其應用範圍已超越單純外感病:
- 婦人產後調理:產後氣血雙虛而復感風邪者
- 體虛外感:平素衛陽不足之人患太陽中風證
-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:表現為陣發性汗出、惡風者
- 過敏性鼻炎:見鼻流清涕、遇風加重者
清代醫家柯琴於《傷寒來蘇集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陽旦者,陽氣初升於旦也,喻桂枝湯能助人體陽氣升發」,揭示其方名深意。此證此方歷經千年驗證,至今仍為中醫治療表虛證之根本大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