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癲
陽癲為中醫病證名,屬癲癇類疾患之一,其特徵為發作時意識驟失,狀若昏死,伴有遺尿,歷時短暫而自行甦醒。此症首載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,所述「陽癲,發如死人,遺尿,食頃乃解」,揭示其發作時形似屍厥(假死狀態)、二便失禁,約一頓飯時間後緩解之臨床特點。
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陽癲多因臟腑氣機逆亂,風痰上擾清竅所致。其病位主要涉及肝、心二臟:
-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或稟賦不足,引動肝風,風痰挾火上壅擾神。
- 痰蒙心竅:飲食勞倦傷脾,痰濁內生,堵塞心包絡脈,神明被蒙。
- 陽氣暴脫:部分患者因正氣驟虛,陽氣一時脫越,致神識昏瞶。
辨證分型 古籍將陽癲歸於「五癲」分類(見《千金要方》),與陰癲相對:
- 陽癲屬陽證:發作時面赤、肢僵、喉有痰鳴,多因實熱或痰火誘發。
- 陰癲屬陰證:發作時面白、肢冷、靜臥無聲,多因虛寒或痰濕所致。
鑑別診斷 需與下列證候區別:
- 尸厥:雖有意識喪失,但無反覆發作史,多因氣血驟逆。
- 痙病:以肢體抽搐為主,意識障碍較輕。
- 中臟證:中風重症,常遺留半身不遂,非一時性昏厥。
治法選要 歷代醫家對陽癲的治療主張從風、痰、火論治:
- 急則治標:發作期以豁痰開竅、熄風定癇為先,常用方如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。
- 緩則治本:間歇期調理多採健脾化痰、平肝潛陽法,如六君子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古籍補充 《普濟本事方》提及:「陽癲者,目瞪舌吐,手足躁擾,此陽氣拂鬱所致」,描述其可能伴隨的肝風見症;《證治準繩》更指出「痰熱相摶,動風而作」的關鍵病機,強調痰熱化風為本病重要病理基礎。
註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僅供學術探討,實際應用須遵醫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