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浮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浮發熱
陽浮發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脾腎陽氣浮越不斂而導致的發熱病症,首見於清代醫家尤在涇所著《金匱翼·陽浮發熱》。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,可分為脾胃氣虛陽浮與腎虛火不歸原兩種類型,其臨床表現及治法各異。
一、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人體陽氣本應內守溫煦臟腑,若因虛損或失調,陽氣浮越於外,便會導致發熱。陽浮發熱的病機核心在於陽氣不斂,主要與脾胃氣虛及腎陽虛衰相關。
- 脾胃氣虛陽浮
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陽氣失於固攝而外浮,形成虛熱。此類發熱非實火所致,切忌誤用寒涼,否則易傷脾胃,加重病情。 - 腎虛火不歸經
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命門之火。若腎陽虛衰,陰寒內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;或腎陰虧虛,虛火妄動上炎,皆可導致陽浮發熱。此類病症常見於久病、年老體衰或勞倦傷腎者。
二、臨床表現
-
脾胃氣虛陽浮
- 發熱:身雖覺熱,但按之不灼手,或熱勢不甚。
- 消化症狀:上見嘔惡,下為溏泄,食少納呆。
- 脈象:脈大而無力,或浮大虛軟。
- 其他:神疲乏力,面色少華,言語低微。
-
腎虛火不歸經
- 發熱:多見午後或夜間發熱,或自覺煩熱。
- 火熱上炎症狀:面赤如妝、口乾煩渴、舌紅少苔甚至起芒刺、唇色暗黑。
- 下焦虛寒症狀:足心灼熱如烙,或反覺冰冷,腰膝痠軟。
- 脈象:洪大無倫,但重按則微弱無力,屬「真寒假熱」之象。
三、治法方藥
-
脾胃氣虛陽浮
- 治則:甘溫除熱,健脾益氣,斂陽歸中。
- 代表方劑: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加減,或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溫補脾胃。
-
腎虛火不歸經
- 治則:引火歸原,溫補腎陽或滋陰降火。
- 代表方劑:
- 腎陽虛為主:選用《金匱要略》之八味腎氣丸(即桂附地黃丸,含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、附子、桂枝),或右歸丸加減。
- 腎陰虛為主:可選用知柏地黃丸(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),以滋陰降火。
四、鑒別診斷
陽浮發熱需與其他虛熱證相鑒別,如陰虛發熱、氣虛發熱、血虛發熱等:
- 陰虛發熱:多見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清熱。
- 陽浮發熱:兼有上熱下寒,或脾胃虛寒之象,治以溫補斂陽為主。
五、相關文獻
《金匱翼》明確記載陽浮發熱的證治,其病機宗《內經》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之理,並受李東垣「甘溫除大熱」理論影響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、葉天士等亦對陽氣浮越證有進一步闡發,強調辨明虛實寒熱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