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復

陽復,意指人體陽氣之回復與恢復,乃中醫理論中重要之病理與生理概念。陽氣為人身熱能與功能活動之根源,主溫煦、推動、防禦與氣化等作用。當陽氣受損或消耗過度時,機體易呈現虛寒之象,如畏寒、肢冷、倦怠等;而陽復則為陽氣漸次恢復之過程,此際生理功能得以重整,病態亦可隨之緩解。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及「陽復化,民病熱於中」,意指陽氣回復之際,可能因陽氣來復過速或失衡,化生內熱,反致熱症。此現象常見於寒邪退卻後,陽氣驟復而未能調和,形成虛熱或鬱熱,表現為口乾、煩躁、身熱等症。故陽復雖為正向轉歸,然其過程須順應陰陽相濟之理,避免過猶不及。

於臨床上,陽復可見於多種情境。如傷寒病後期,陽氣漸蘇,由陰轉陽;或慢性虛寒患者,經溫補調治後,陽氣逐步充盛。此時需細察病機,若陽復不及,則生陽虛難振之弊;若陽復過亢,則可能耗陰動火,甚或陽亢化風。故調治之道,當重視陰陽互根,或佐以滋陰潛陽,或兼施疏導氣機,使其復歸平和。

此外,陽復之機理亦與自然界陽氣消長相應。如冬盡春來,天地陽氣漸生,人體亦隨之調適,此即《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醫者常藉此特性,於秋冬養陰以配陽,春夏養陽以濟陰,使陽復之勢順應天時,以臻療效。

總言之,陽復不僅為陽氣之恢復,更涉及整體氣機之調燮,為中醫辨治虛寒、熱化諸證之關鍵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