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乾

在中醫理論中,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不僅代表時序與週期,亦與陰陽五行緊密相連,進一步影響運氣學說(五運六氣)的推演。其中,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屬陽乾,其特性為陽性、主動、外顯,與「天氣」之運行相應,主導氣化之盛衰變化。

陽乾的內涵與運氣特性

  1. 陽乾的定義
    陽乾為十天干中具有陽剛屬性的五干,其對應五行為:

    • 甲(陽木)
    • 丙(陽火)
    • 戊(陽土)
    • 庚(陽金)
    • 壬(陽水)

    陰陽之分野在於氣機的動靜與盛衰,陽乾主「發散、上升、有餘」,象徵自然界中氣化偏旺的狀態。

  2. 運氣學說中的陽乾
    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運氣理論,陽乾對應「太過之年」,即五運之氣過盛,影響當年氣候與病候特徵。

    • 甲年(土運太過):濕氣盛行,易現脾濕壅滯之證。
    • 丙年(水運太過):寒氣凜冽,多見腎陽受遏。
    • 戊年(火運太過):暑熱亢盛,心火易熾。
    • 庚年(金運太過):燥氣偏勝,肺津易傷。
    • 壬年(木運太過):風氣大行,肝氣橫逆。

    此「有餘」之運可能導致相應臟腑功能亢進,或引發五行相乘(如木盛剋土)的病理變化。

陽乾與人體氣機的聯繫
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運行與自然界五運六氣同步共振。陽乾之年,外環境的氣化過亢可能引動體內陽氣偏勝:

  • 陽乾對應體質:陽乾所主之年出生者,體質易偏陽盛,如甲年之人土氣壅滯,壬年之人肝氣疏泄過度。
  • 病機特徵:陽乾主「實證」,臨床可見脈象洪大、舌質紅、症狀表現急劇等,如丙年寒水太過時,易見陰寒凝滯之痛痹。

陽乾在治療中的意義

運氣理論可輔助辨證,如陽乾之年需注意「抑其有餘」:

  • 甲年濕盛,宜健脾滲濕;
  • 戊年火熾,當清瀉心火;
  • 庚年燥勝,需潤燥保肺。

此類調理原則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結合五運以預測疾病趨勢,並調整養生與治療方向。

陽乾作為運氣學說的核心概念,不僅反映自然界氣化的盛衰規律,更為中醫辨治提供宏觀的時空框架,深化對疾病與健康動態變化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