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剛穴

定位

陽剛穴,又稱「腸風」,為經外奇穴之一。其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開一寸處。此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間,與腎臟及下焦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主治

陽剛穴具有調理下焦、固攝精氣、清利濕熱之效,主治以下症狀:

  1. 消化系統疾病:如小兒飲水不歇(消渴)、黃疸、腸風下血(便血)、痔瘡等,此穴可調節脾胃功能,改善濕熱內蘊所導致的症狀。
  2.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:遺尿、遺精,該穴能補益腎氣,增強膀胱固攝能力。
  3. 腰骶部疾患:腰痛,特別是腎虛或濕熱下注所致的腰部不適,刺激此穴可疏通經絡、強健腰脊。

針灸療法

  1. 針刺:直刺0.5~1寸,適用於實證或急症,如濕熱黃疸、痔瘡疼痛等。
  2. 艾灸
    • 艾炷灸3~7壯,適合虛寒型遺尿、遺精或腎陽虛衰之腰痛。
    • 艾條灸5~10分鐘,可溫通經絡,適用於慢性下焦虛弱之症。

理論解析

陽剛穴所在位置與腎俞相近,故其功能亦與腎氣相關。中醫認為,腎主水、藏精,若腎氣不足或濕熱蘊結,則可能導致泌尿、生殖及腰膝問題。刺激陽剛穴可調節腎經氣血,助其恢復平衡。此外,「腸風」一名,反映此穴亦能改善腸道風邪(如便血、痔疾),屬局部取穴與臟腑調理相結合的應用方式。

此穴雖未列於傳統十四經,但在臨床實踐中,常作為輔助穴位,配合腎俞、命門等穴位,增強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