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汗
陽汗乃中醫證候術語,為熱性汗出之統稱,首見於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:「陽汗者,熱汗也。」其病機主要責之於體內陽氣亢盛或陰虛火旺,迫使津液外泄所致。
病因病機
陽汗之形成,中醫理論認為與下列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- 陽盛陰虛:陰精不足,虛火內生,擾動營衛,迫津外泄
- 心火亢盛:心經火旺,上炎燔灼,擾亂神明,通泄太過
- 血分鬱熱:熱入血分,燔灼營陰,血熱妄行,蒸迫津液
-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熱積中焦,熏蒸肌腠,開泄無度
臨床表現
陽汗之特徵性症狀如下:
- 汗出質地黏膩,色黃染衣
- 伴有身熱面赤、口乾煩渴
- 汗出時多有灼熱感
- 夜間盜汗或午後潮熱
- 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
- 舌質紅絳、舌苔薄黃或無苔
- 脈象多見數、細數或洪大
辨證分型
根據《景岳全書》所載,陽汗可細分為以下證型:
1. 陽盛陰虛型
症見:晝夜汗出不止,伴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、口燥咽乾 治法:滋陰降火,固表止汗 主方:當歸六黃湯、保陰煎
2. 心火不寧型
症見:心胸煩熱、驚悸失眠、汗出心煩 治法:清心降火,安神止汗 主方:朱砂安神丸、天王補心丹、生脈散
3. 血分郁熱型
症見:身熱夜甚、肌膚灼熱、汗出黏膩 治法:涼血瀉熱,和營止汗 主方:正氣湯、黃芩芍藥湯
4. 陰虛微火型
症見:輕度潮熱、夜寐汗出、口乾不甚 治法:養陰清熱,斂汗和營 主方:一陰煎、加減一陰煎
方藥解析
當歸六黃湯:組成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耆,具滋陰瀉火、固表止汗之功,為治療陰虛火旺盜汗之代表方劑。
保陰煎:含生地、熟地、芍藥、山藥、續斷、黃芩、黃柏、甘草,功擅滋腎陰、瀉相火,適用於陰虛內熱之汗證。
朱砂安神丸:以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甘草、朱砂組成,長於清心降火、安神定志,對心火亢盛之煩躁汗出尤效。
正氣湯:由黃柏、知母、甘草組成,專主血分伏熱,能清熱涼血,對於血熱熏蒸所致之多汗有良效。
相關鑒別
- 陰汗:屬寒性汗出,多因陽氣虛弱所致,症見冷汗淋漓、質清稀,伴有畏寒肢冷等陽虛表現
- 戰汗:多見於溫病過程中,為邪正相爭之表現,症見先寒戰後汗出
- 絕汗:又稱脫汗,屬危重證候,為陰陽離決之兆,多見大汗淋漓、汗出如油
陽汗作為中醫汗證重要分類,其辨治關鍵在於分清虛實,明辨火熱之來源,方能對證施治,取得良效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頗豐,除《景岳全書》外,《丹溪心法》、《溫病條辨》等典籍亦有詳盡闡發,共同構建了中醫汗證辨治的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