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代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代脈

代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脈象緩弱而呈現規律性間歇,其特徵在於「止有常數,不能自還,良久乃動」(《診家正眼》)。此脈象主臟氣虛衰,多因氣血虧損、元氣不足,致脈氣接續無力,須經較長時間方能恢復搏動。

代脈之形狀與機理

  1. 脈象特徵

    • 脈來緩慢,搏動間出現規律性停歇,停頓時長固定,且復動後脈勢微弱。
    • 與「結脈」(不規則間歇)、「促脈」(數而間歇)不同,代脈強調間歇的規律性與臟氣虛損之本質。
  2. 病理機轉

    • 臟氣衰微:心主血脈,若心氣虧虛,推動無力,則脈氣不續;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腎藏元氣,二者虛衰亦可能導致代脈。
    • 氣血瘀阻:如跌打重癥或久病入絡,脈道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見代脈。
    • 特殊生理狀態:部分孕婦臨產前因氣血聚於胞宮,周身氣血暫虛,偶現代脈,然此屬暫時現象。

代脈之主病

  1. 心系疾患

    • 心氣虛、心陽不振者,常見心悸、胸悶,脈代而力弱。
    • 若兼痰瘀內阻,可能伴見舌質紫暗、胸痛等症。
  2. 驚恐傷神

    • 驟受驚恐,氣機逆亂,心膽氣虛,亦可一時出現代脈。
  3. 重癥或久病

    • 如癥瘕積聚、癆瘵末期,臟腑功能衰敗,脈多代而無神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:「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者,名曰代脈。」強調其「自還不能」的特點。
  • 《瀕湖脈學》以「代脈之義,止而不還」概括,並指出其預後:「五十不止身無病,數內有止皆知定。」意即若代脈間歇過頻,多屬病重。

代脈作為虛脈之一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其背後之氣血陰陽盛衰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