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概念溯源

陽火乃中醫學重要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陰陽學說框架。火本屬陽,故稱「陽火」,與「陰火」形成對應關係。其內涵可從三個層面進行闡釋:

一、人體陽氣之顯現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明確指出:「不發不洩,則濕氣外溢,肉潰皮坼而水血交流,必替其陽火。」此處「陽火」指人體正常之陽氣功能,特指溫煦、推動、防禦等生理功能之外在表現。當此火受損(「替」),則見濕邪外溢、肌膚潰爛等病理變化。

二、心火之專指

在臟腑理論中,陽火特指「心火」。心為陽中之陽臟,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其火為生命活動之主導。心火分為:

  • 君火:心之本火,主持神明
  • 相火:配合君火運行氣血(此處與命門相火需區分)

正常心火表現為精神飽滿、面色紅潤、脈象和緩有力;失調則見煩躁失眠、口舌生瘡等症。

三、溫病氣分熱盛

在溫病理論中,陽火指陽熱之邪亢盛於氣分階段之病理狀態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高熱不惡寒
  • 大汗出
  • 口渴引飲
  • 面赤氣粗
  • 舌紅苔黃
  • 脈洪大

此階段多見於傷寒陽明經證或溫病氣分證,屬「陽明病」範疇。《傷寒論》所謂「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」即與此相關。

理論延伸

  1. 陽火與六氣關係:與少陽相火、少陰君火相通應,但概念層次不同
  2. 陽火病理變化
    • 陽火亢盛→實熱證
    • 陽火不足→虛寒證(但嚴格而言,陽虛多稱「火衰」而非陽火)
  3. 治療原則:實者瀉之(如黃連瀉心湯),虛者補之(如桂枝甘草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