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結

一、病證名

陽結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,主要指胃腸實熱燥火所致之便秘,屬「實秘」範疇。其病因多由邪火內盛,耗傷津液,使腸道失潤,傳導失常而發。

  1. 病因病機

    • 飲食所傷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燥火內生。
    • 情志化火:憂思鬱怒,氣滯化火,灼傷津液。
    • 外感熱邪:時令火熱之邪內侵,或酒色過度,腎火熾盛,皆可導致腸道燥結。
      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指出,陽結多見於年壯氣實之人,因邪火有餘,津液乾涸而生燥結。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大便乾硬難解,甚則數日一行。
    • 伴隨熱象:口燥唇焦、舌苔黃燥、小便短赤、喜冷惡熱。
    • 脈象多實數有力,反映內熱熾盛。
  3. 證型分類與治療
    陽結可細分為以下證型,治法各異:

    • 實熱燥結證:邪火壅盛,腹滿硬痛,宜瀉熱通腑,選用「大承氣湯」「神佑丸」等。
    • 熱結津傷證:燥熱兼陰液虧損,宜清熱潤腸,如「增液承氣湯」「玉燭散」。
    • 陰虛燥結證:火盛水虧,腸失濡養,宜滋陰瀉火,方用「六味地黃丸」加知母、黃柏,或「丹溪補陰丸」。

    歷代醫家對陽結尚有不同歸類,如《醫學心悟》稱其為「熱閉」,《金匱翼》則視「實閉、熱閉」皆屬陽結範疇。

二、脈象名

陽結亦為脈學術語,見於《註解傷寒論·辨脈法》:「脈藹藹如車蓋者,名曰陽結也。」此脈象特徵為浮大而緩,如車蓋之狀,主陽氣鬱結於外,氣機壅滯之候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其虛實寒熱。

綜上,陽結一詞涵蓋病證與脈象兩大範疇,於中醫診治中需細審其因、明辨其證,方可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