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筋
陽筋為中醫推拿穴位名,又稱為「青筋」,屬筋絡系統之範疇。其名取自「陽」之屬性,與人體陽氣運行密切相關,常顯現於體表淺層,尤見於四肢末梢或關節處,色澤多呈青紫或暗紅,為氣血運行狀態之外在表徵。
在中醫理論中,筋主束骨而利關節,為肝所主,與經絡氣血相通。陽筋之異常顯露,多反映體內氣血瘀滯、肝鬱化火或寒凝筋脈等病理變化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筋為剛」,若陽氣不足或氣血不暢,則筋失濡養,可見陽筋浮露、僵硬或攣急之象。
臨床上,陽筋常見於小兒推拿及成人筋傷調理。小兒若見掌心或虎口陽筋浮露,多責之於脾胃積滯或驚風痰熱;成人則常見於勞損、風濕痹痛或氣鬱血瘀之證。推拿手法如揉法、撥法,可配合肝經、膀胱經等穴位,以舒筋活絡、調暢氣機。
此外,陽筋之診察亦與望診結合,其形態、色澤及分布位置,可作為辨證之參據。如陽筋色青而細,多屬寒證;色紫滯脹,則為血瘀;若橫貫掌紋,或提示臟腑氣機失和。此類現象,皆需綜合四診以明病機。
陽筋之調理,重在疏肝理氣、溫通經脈,可配合針灸、藥熨等法,如選用桂枝、桑枝等溫通之品外敷,或針刺陽陵泉、太衝等穴,以達柔筋止痛之效。其理論根基,實繫於中醫整體觀與「筋脈相連」之生理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