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經(陽脈)詳解
一、基本概念
陽經為中醫經絡系統中屬陽性之經脈總稱,與陰經相對,具「動、升、熱」的特性。《黃帝內經》將人體十二正經分為三陰三陽,陽經包含手足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,外加奇經八脈中屬陽的督脈、陽維脈、陽蹻脈,合稱「陽脈系統」。其循行多分布於體表、背側及四肢外側,主司衛外禦邪、溫煦肌表與調節陽氣輸布。
二、陽經分類與循行特點
-
十二正經之陽經
- 手三陽經:
- 手太陽小腸經:起於小指外側,沿上肢背側上行至肩,入耳中,主津液代謝。
- 手陽明大腸經:從食指末端循臂外前緣上頸,絡齒鼻,主傳導糟粕。
- 手少陽三焦經:行於無名指,沿臂外中線上肩,繞耳後,司氣化與水道通調。
- 足三陽經:
- 足太陽膀胱經:始於目內眥,貫背脊下行至足小趾,為人體最長經脈,主一身之藩籬。
- 足陽明胃經:循顏面、胸腹前側至足二趾,多氣多血,為後天之本。
- 足少陽膽經:起目外眥,繞頭側,沿脅肋下行至足四趾,主決斷與樞機運轉。
- 手三陽經:
-
奇經八脈之陽經
- 督脈:行於脊裏,上巔頂,為「陽脈之海」,總督諸陽。
- 陽蹻脈:起足跟外側,上行至目內眥,主司下肢運動與目開闔。
- 陽維脈:自足外踝上行至項,維繫一身之表,主衛陽固攝。
三、生理功能與病理聯繫
陽經主司人體陽氣運作,其功能可概括為:
- 溫煦衛外:陽經之氣充實則腠理密固,可抗禦外邪(如風寒濕)。《靈樞·本藏》言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」
- 氣血調控:陽明經多氣多血,與臟腑(如胃、大腸)相連,影響消化與代謝;太陽經氣虛可致惡寒發熱,少陽經鬱滯則生口苦目眩。
- 神志活動:督脈入絡腦,與心神相關;膽經異常可現驚悸失眠。
四、臨床應用
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出「形有餘則瀉其陽經」,意指邪盛陽亢(如實熱證)時,可針刺陽經穴位以泄邪。例如:
- 瀉陽明經合穴「足三里」可清胃火。
- 刺太陽經「大椎穴」能解表退熱。
- 灸督脈「命門穴」可助溫補元陽。
五、與陰經的關係
陽經與陰經通過表裏配屬(如大腸經與肺經)、流注次序(手陽明→足陽明)相互銜接,並在四肢末端交接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云:「陰陽相隨,外內相貫。」陰陽經氣平衡,方致「陰平陽秘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