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精
陽精為中醫基礎理論中之重要概念,指自然界中具溫熱、升發特性之精微物質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東南方,陽也。陽者其精降於下」,又謂「陽精所降,其人夭」,揭示陽精與地域、人體生命活動之密切關聯。

一、源流與內涵
陽精根植於陰陽學說,屬「陽氣」之精華形態。《黃帝內經》以「精」為生命本源,分陰陽二性。陽精主溫煦、推動、氣化,其性輕清上浮,然過盛下降則反傷生機(「其人夭」),體現中醫「亢害承制」之平衡觀。

二、自然屬性

  1. 方位與氣候:東南方屬陽位,陽精充沛,然其「降於下」象徵陽氣過泄,反致萬物耗損。此與《素問》「高下之理,地勢使然」相呼應,提示陽精需涵藏於上,若沉降則失其溫養之效。
  2. 四時配應:春夏季節陽精外顯,促生長化育;秋冬則潛藏,與陰精互根。此消長規律為「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」之具體展現。

三、人體生理

  1. 臟腑關聯:陽精與心、腎尤切。心為「陽中之陽」,賴陽精以維持君火之明;腎為水火之宅,陽精下寄命門,助腎陽溫煦五臟。若陽精虧虛,可致畏寒、倦怠等陽氣不足之候。
  2. 經絡運行:陽精循行於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,衛外固表。其布散於肌腠則抗禦外邪,內注於腑則助傳導化物。

四、病理機轉

  1. 陽精亢降:陽精本宜上行,若因情志、勞傷致其沉降,可出現頭面潮熱而下肢厥冷,或上盛下虛之眩暈證候,契合「陽精所降,其人夭」之病機。
  2. 耗傷因素:久居陰濕之地、過食生冷,或房勞過度,皆可損及陽精,漸成陰盛格陽之證,症見虛陽浮越、真寒假熱。

中醫臨床重視陽精之調攝,如艾灸關元、命門以溫補下元;用附子、肉桂等辛熱之品助陽精升發,皆本於「陰平陽秘」之旨。陽精理論不僅闡釋天人相應之理,亦為虛損、寒證等辨治提供核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