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陽痙

陽痙,又稱陽痓,是一種急性熱病,以發熱、頭痛、四肢抽搐為主要表現。陽痙的病因多為外感風熱之邪,或內傷肝陽上亢,或陰虛火旺。臨床上可見高熱、煩躁、口渴、咽痛、頭痛、嘔吐、腹痛、便祕、尿赤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症狀。

陽痙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祛風為主。可用羚羊角散、麥門冬散等方治療。

陽痙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受涼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古籍記載:

  • 《丹溪心法.痓》:「陽痓曰剛,無汗。」
  • 《證治準繩.雜病》:「痙既以有汗無汗辨剛柔,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。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,然陽痙不厥逆。」
  • 《醫學衷中參西錄.痙病》:「痙病有陰陽之分,陽痙多因風熱外襲,或肝陽上亢,或陰虛火旺,以發熱、頭痛、四肢抽搐為主要表現。陰痙多因寒邪內侵,或脾腎陽虛,以四肢厥冷、抽搐不止為主要表現。臨床上應根據不同病因,辨證施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