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痙是中醫痙病的一種證型,又稱「陽痓」,其臨床特徵與治療原則具有鮮明的中醫辨證特色。以下從病因病機、證候分類及治療方藥等方向分述:
一、病因病機
- 外邪致痙:風寒邪氣襲表,壅滯經絡,營衛失調,導致筋脈拘急。此種證型多見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」之表實證。
- 陽熱熾盛:裡熱亢盛,灼傷陰津,或熱極生風,引動肝風。此類病機與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」密切相關。
二、證候辨別
- 剛痙(太陽表實型)
- 主症:發熱惡寒無汗,頭項強痛,四肢抽搐,角弓反張
- 舌脈:舌苔薄白,脈浮緊
- 此型符合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「陽痓曰剛,無汗」之論述
- 陽熱動風型
- 主症:高熱煩渴,肢體強直,抽搐劇烈,但無四肢厥冷(與陰痙鑑別要點)
- 舌脈:舌紅絳苔黃燥,脈洪數或弦數
- 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特別指出:「陽痙不厥逆」,強調其熱盛本質
三、治療方略
- 解表發汗法(適用剛痙)
- 代表方劑: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方,含葛根、麻黃、桂枝)
- 藥理:開泄腠理,升津舒筋
- 清熱熄風法(適用陽熱動風)
- 羚羊角散(《聖惠方》加減):羚羊角、石膏、黃芩、鈎藤
- 麥門冬散(《千金要方》化裁):麥冬、生地、知母、玄參
- 配伍要點:重用金石類鎮驚藥與滋陰藥相伍,體現「治風先治血」原則
四、文獻溯源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,提示濕邪與痙病的潛在關聯。
- 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明確將痙病分為剛痙、柔痙,為後世陽痙辨證奠定基礎。
- 明代《景岳全書》補充「火盛則痙」理論,完善陽痙的裡熱證治範疇。
五、變證轉歸 若陽痙失治,可能出現兩種轉歸:
- 熱極傷陰:轉為陰虛風動證,見手足蠕動、舌乾絳少苔
- 熱陷心包:兼見神昏譫語,需配合安宮牛黃丸等開竅方藥
此病證的辨證關鍵在於把握「有無汗出」及「四肢厥冷與否」等鑑別點,充分展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歷代醫家對陽痙的論述,實為外感病與內傷雜病交叉領域的重要臨床經驗總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