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代灸塗臍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代灸塗臍膏
代灸塗臍膏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敷貼療法,其作用在於以藥膏溫熱之力代替傳統艾灸,達到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之效。此方載於元代羅天益所著《衛生寶鑒》,專用於臍下要穴,如關元、氣海,藉藥性與穴位的結合,發揮補益元氣、溫煦下焦之功。
藥物組成與配伍
本方由附子、馬藺子、蛇床子、肉桂、吳茱萸五味等分製成。諸藥皆屬辛溫之品,各具特性:
- 附子:大辛大熱,歸心、腎、脾經,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,能峻補元陽、逐寒濕。
- 馬藺子(或作木香子):性溫味辛,可行氣活血,助附子溫通之效。
- 蛇床子:辛溫入腎,善祛風燥濕,兼有溫腎助陽之能。
- 肉桂:補命門之火,引火歸元,增強下焦溫煦之力。
- 吳茱萸:散寒止痛,疏肝下氣,尤擅緩解厥陰經寒證。
此五味相須為用,共奏溫陽散寒、通絡止痛之效,尤適於下元虛冷、寒凝腹痛之證。
製法與用法
將上述藥物研為細末,取藥末與麵粉等量(或藥末、麵粉各半),以生姜汁調和成膏狀,煨熱後攤於紙上,製成直徑約三寸之圓形藥貼。敷貼於臍下關元(臍下三寸)、氣海(臍下一寸半)二穴,自晨至晚,持續發揮藥力。據原方所述,其溫熱效果可相當於艾灸百壯(「壯」為艾灸計量單位),且對臍痛亦有緩解之效。
作用機理
- 穴位選擇:關元為「男子藏精、女子蓄血」之處,氣海為「生氣之海」,二者皆屬任脈要穴,主司元氣。敷貼於此,可直達下焦,激發先天之氣。
- 藥性透達:辛溫藥物配合生姜汁之辛散,經煨熱後更助藥力滲透,透過皮膚吸收,由外而內溫通經脈。
- 替代艾灸:此膏模擬艾灸的溫熱刺激,卻免去燃艾之繁,適合畏灸或不宜直接施灸者。
臨床應用
代灸塗臍膏適用於虛寒性病證,如:
- 下焦虛寒所致之臍腹冷痛、泄瀉。
- 陽氣不足之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。
- 婦人衝任虛寒引起的經痛、帶下清稀。
此方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思想,結合藥物與穴位雙重作用,為傳統灸法的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