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絕

「陽絕」為中醫脈學專有名詞,指脈象僅見於寸部,而關部與尺部皆無脈動之病理表現。此脈象記載於《傷寒論·平脈法》,原文曰:「寸脈不至關,為陽絕。」意指寸脈不能下達關部,反映陽氣衰微、陰陽離絕之危候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1. 脈象特徵

陽絕脈主要表現為寸脈獨顯,而關、尺部脈搏微弱甚至無法觸及。寸部屬陽,主上焦與心肺功能;關部主中焦脾胃;尺部屬陰,主下焦與腎氣。當陽氣極度衰敗,無法下達中下二焦時,即呈現此特殊脈象。

2. 病機分析

陽絕之脈多因以下病機所致:

  • 陽氣暴脫:如大汗、大瀉、失血後陽氣驟然外泄,無力維繫脈道充盈。
  • 陰寒內盛:寒邪直中三陰,逼迫殘存陽氣浮越於上,形成「格陽」之證。
  • 臟腑衰敗:心肺陽氣衰竭,無法推動氣血至全身經脈,尤見於重病末期。

3. 與相關脈象區別

  • 無脈症:完全無脈動,多因氣血閉阻或心臟停搏,與陽絕之寸部有脈不同。
  • 雀啄脈:脈來急數且節律不齊,屬七怪脈之一,主脾氣已絕,與陽絕的持續性寸脈獨見有異。
  • 釜沸脈:脈浮數無根如湯沸,為陰竭陽越之象,陽絕則以寸脈孤立為特徵。

臨床意義

陽絕脈屬危重徵兆,常伴隨以下證候:

  • 上熱下寒:面赤煩躁(虛陽上浮),卻四肢厥冷(陽不達末)。
  • 氣息微弱:陽氣不能溫煦肺臟,致呼吸淺促。
  • 神識異常:陽神渙散,可見嗜睡或狂躁不安。

此脈象提示陰陽即將離決,多見於厥證、脫證或傷寒三陰病之重症階段,為中醫診斷急症的重要依據之一。